證券日報編寫 王家明
2023年1月8日起,深港口岸階段性有序恢復內地與香港工作人員正常的往來賬戶,深圳河海峽兩岸北上南下再次啟動。直到現在,深港口岸修復過關恰好一周年。
“2023年,我還在商業城又新開了一家店,買賣都很不錯,近八成的銷量來自香港顧客。”在羅湖商業城運營近視眼鏡生意蔣經理告知證券日報編寫,“我的店面基本上正對港口,每天看著來來往往游客絡繹不絕,內心還挺興奮。”
這一波“跨境電商總流量”究竟有多大?深圳市出入境邊防檢查客運站數據表明,2023年出入境簽證工作人員達1.64億人,每日平均達45.07人次。2023年過關人數最多是羅湖口岸和福田口岸。
這一年來,粵港中間人流量、現金流、物流等行業更便捷商品流通,“互相救贖”也促進了粵港協同發展再上新臺階。
“雙城區”消費熱潮奔涌
前不久,編寫在羅湖口岸發覺,修復通關后選擇從羅湖口岸出入境旅游、買東西及從業商務接待、大會等系列活動的人員流動逐步經常,港口周邊的酒店、鋪面、零售、飲食業顯著恢復。
戴德梁行公布的來深香港人來訪購物廣場熱度排行榜中,蓮塘口岸商業城、羅湖商業城、福田口岸商業城均在這其中。2023年至今,粵港中間每個港口人潮涌動已成常態,無論是北上的港人和南下的國內游人,跨城交易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新一輪探親訪友、度假旅游、買東西熱。
現如今,無論是在購物廣場,或是各種農批市場及其游玩景點,都可以看到許多中國香港游人身影,深圳市一些港口又推出了“買東西淘寶直通車”,可謂為了能中國香港游人在北京“瘋狂購物”而設。香港,編寫發覺香港街頭新出現一些國內產品代購店,也有旅游社趁機上線了深圳市純玩旅游團,尤其以贈予山姆會員卡做為較大產品賣點,又被一些網友稱之為“尼克游”。
粵港市場的需求間的共融,既在恢復,也在變化。針對中國香港市場的需求,新的消費轉變是內地游人赴港不再是單純的“瘋狂購物”,反而是更重視體驗感的深度游。除此之外,很多國內消費品牌也加快入駐香港市場。據戴德梁行數據分析,距今已有超出20家國內著名品牌赴港開實體店,包含海底撈火鍋、太二酸菜魚、木屋燒烤、春陽茶事、古茗奶茶等,促進商業交流齊發展。
好幾個重磅消息整體規劃公布
交易僅僅一個縮影,過去一年粵港不斷在經濟發展、高新科技、文化藝術、造型藝術等領域開展交流與合作,好幾個重磅消息整體規劃陸續公布。
2023年發布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備受矚目。在業內人士看來,前海深港服務業合作區和河套粵港自主創新合作區都是以“深港合作”和“體制機制創新”為理念,但發展戰略、室內空間、產業等層面各有不同,錯位發展,帶來了不一樣的運營模式。
這一年來,越來越多中國香港科創型企業在北京把握機會。公司位于深圳前海的思謀科技創始人、CEO沈劉志對小編代表,內地與香港修復過關這一年來,企業相關業務都能得到飛速發展,在其中智能傳感器技術銷售量更加是同比增加15倍。“過關能夠也讓我們頻繁的與合作伙伴開展面對面的交流,這會對企業提升合作伙伴關系、發展業務,及時掌握銷售市場全新需求和動態性,進而自主創新產品與服務、提高用戶體驗都有很大的幫助。此外,供應鏈層面,修復過關推動了貨品商品流通,使產品能更快、更低成本的在兩個地方品牌推廣與銷售運用,有助于提高企業競爭優勢。”
在河套深圳園區相關工作的林偉是一位來自香港創業者們。告訴編寫,內地與香港修復過關大大提高了企業粵港中間業務便利度。“企業在粵港兩個地方都是有開設公司辦公室并有不一樣職責分工,注冊香港公司主要從事芯片檢測,運用一部分落地式在深圳的公司。河套有便捷的地區優勢,是企業的不二之選。”
也是在去年,香港政府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勾畫出北部都會區宏偉藍圖。香港北部都會區累加深圳港口經濟圈,粵港兩個地方在大范圍、更具有深入的協作擁有更為清晰時間表和線路圖。
“互相救贖”將不斷上演
在我國(深圳市)綜合開發研究院香港澳門及區域經濟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劉雪菲看起來,過去一年粵港和空間連接、交通出行連接、高新科技連接、產業對接、體制連接、社會發展連接等多個方面緊密結合。
空間方面,《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首提“粵港深度融合發展引領區”的新定位,這就意味著深圳前海從服務業到科技創新領域深度協作擴展到社會方面,為建設港澳居民家園、推動香港經濟發展進一步拓展空間。交通方面,“港車北進”、“一碼通粵港”遮蓋兩城公交車和地鐵管理體系,為粵港“同城化”帶來更為便利的服務項目。高新科技人才培養方面,河套深圳園區變成吸引住香港人發展趨勢的新平臺,科學園深圳市分園開業,香港企業相繼進駐。粵港的共識層面,香港政府先前下派10名香港中高級公務員到深圳相關政府機構和法定機構進行溝通協同,相互配合參加深港合作重要數據平臺,參加生態環境保護、城市規劃等領域工作。社會發展連接層面,深圳各區著力打造粵港溝通交流相處的示范情景。例如深圳羅湖區首先基本建設“粵港相通”共創花苑,充分發揮“綠色環保、廢料重復利用”的鮮明特色,打造更多粵港溝通交流相處的示范情景。
將來,一場場來源于粵港間的“互相救贖”也將不斷上演。
劉雪菲預估,走向未來,在粵港溝通交流更加頻繁的大環境下會演化出更多發展趨向,一是因素的經常流動性,人流量、現金流、貨運物流加速融合,河套、深圳前海、沙頭角粵港消費合作區等平臺將加快推進,度假旅游探親訪友、商務接待往來賬戶、創新創業教育都將迎來新機遇;領域的深度融合,例如深圳前海打通建設行業資質“雙邊協定”的相關政策難點堵點。將來,兩個地方在教學市場和養老服務行業還會進一步融合發展趨勢。除此之外,伴隨著兩個地方住戶往來賬戶頻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也將推動物理環境的交互經常。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大眾商報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互聯網新聞相關服務。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