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峰 尹筱鈺
2021年11月的一天,我們應泰安毛公山紅色文化博物館館長、肥城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執行會長周長杰之邀到肥城縣王莊鎮陽谷洞村考察抗戰遺跡。這個小村因坐落于養姑洞山前,便取村名為“陽谷洞”。村子不大,有142戶人家。村莊三面環山,村東北邊是陽谷洞山,東南距離肥柱山(當地叫肥豬山,軍事地圖標注為肥柱山)3公里,陽谷洞北偏西是項山頭,陽谷洞山陣地的作用是阻擊來犯的日偽軍。因此說,此陣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這正是陸房突圍戰敵我雙方反復爭奪的原因。
82年過去了,時間的背影已經遠逝,但當年的抗戰遺跡仍封存著陽谷洞村干部群眾難以忘卻的記憶。
上午,我們在陽谷洞村干部的引領下向陽谷洞山走去。此山位于王莊鎮東8公里處,海拔200米,占地面積787畝。我們一行人幾乎是匍匐走過陡峭山坡上的羊腸山道,經過半個一小時多的跋涉,終于到了半山腰處。這里有個天然石洞,此洞內分東西兩條支洞,洞深達10米。關于洞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相傳以前附近村有一個侄子在這兒養奉著自己年老多病的姑姑。所以當時稱養姑洞,后因洞在山之陽,洞下有一深谷,改名為陽谷洞。清咸豐年間,在洞前建一廟院,清乾隆四十四年和咸豐九年,分別立石碑兩塊。現廟院已毀,遺址尚存,兩塊石碑已重新修復立起。步入洞內,環視發現石坑一處,奇石池一個。雨水季節,山滲出泉水不斷滴入池中,故池中常存有清澈的甘泉水,被當地群眾稱為“奇石池”。再向里走,呈狹隘狀,洞頂上小孔向上能通達山頂的一座石屋。這里正是陸房突圍戰時,八路軍縱隊第六支隊一團二營一個排阻擊日偽軍的陣地之一。
走出陽谷洞,我們又攀登上山頂的石屋,石屋是當時陸房突圍戰八路軍的一個哨所,哨所的四周均設有觀察射擊窗。哨所墻上的石頭上還有幾處被子彈打入的痕跡,有的子彈頭還鑲嵌在石頭里呢!石墻上一個個子彈頭痕跡在講述著當時戰斗的慘烈。
對過山頭有日偽軍哨所和軍營。
我們帶著敬仰和沉重的心情走下山,抗戰哨所、陽谷洞、地堰掩體在后面靜靜訴說著血雨腥風與英雄的故事。
1939年5月,陸房突圍戰時,西線日軍主要從東阿、平陰而來,路過陽谷洞村前,八路軍縱隊第六支隊一團二營一個排埋伏在山頂陣地上阻擊日偽軍,一個副排長沉著冷靜地指揮全排頑強地打退了日偽軍的一次又一次的猖狂進攻。
他就是時任八路軍縱隊第六支隊一團二營的副排長鄭天民。
一、屢次探路失敗終走抗戰路
鄭天民(1912.1~1967.7),祖籍是泰安邊院(今肥城縣邊院鎮)溜河圈人。早年因汶河發水,舉家遷居濟南歷城。1912年1月28日(農歷),鄭天民出生于一個房屋簡陋、破爛不堪的農家小院。兒時,家人只靠一畝墳田和3間破草屋度日。父母以“孝”治家,教育他們勤學忠孝。鄭天民升入高小后,學習英雄人物的事跡,樹立了報國之志。他勉強讀完高小后,到醬業鋪當學徒。父親病故后,他堅毅地擔起家庭的重擔,清晨披星星,晚上戴月亮做小生意維持全家生計,然而,卻難以為繼。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命運多舛的鄭天民只身去濟南,卻被騙當了軍閥的‘炮灰’,與他人跳火車逃走,另兩人當場摔死,他也左臂脫臼,咬牙忍著巨痛憑著頑強的毅力連夜趕回家中。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不甘如此之命運,再闖濟南,考上警察。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他見國民黨按兵不動,義憤填膺,憤然辭去警察職務。
“生逢亂世歷風霜,鐵馬冰河為救亡。”
抗戰時期的鄭天民
鄭天民威武英俊,標準的瓜子臉上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1937年7月,他約五六個青年,燒掉日軍油車,英勇無畏地奪了槍支,投奔八路軍。 在革命先驅魏金三、張耀南介紹下,在魯西南加入大峰山抗日游擊隊,后被編為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第四大隊,1938年4月,隨第一、第十一、第十七大隊開赴大峰山區,參與創建大峰山抗日根據地。
1938年6月,他在魯西六區第十支隊大峰山獨立營任戰士,一個多月后,先后提升為副班長、班長。由于作戰勇猛,該營被授予“老虎營”光榮稱號。11月下旬,根據中央和八路軍總部的命令,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正式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六支隊。劉海濤任司令員,何光宇任副司令員,張北華任政治委員。自衛團基干一大隊和大峰山獨立營編為第二團。陰法唐同志先后任第六支隊連政治指導員、營總支書記,為鄭天民的上級領導。
二、陸房突圍戰勇建功勛
進入山東后,東進支隊和山東黨政軍民的抗戰,成為山東境內抗戰的主戰場,這是山東抗戰的一大特點。
八路軍115師曾在平型關戰役中,重創日軍精銳部隊坂垣師團。這支隊伍進入泰西后,好似插入日軍心腹中的一把尖刀,使濟南、泰安和整個津浦路中段的侵華日軍受到了嚴重威脅。為此,日軍駐山東最高指揮官、第十二軍司令長官尾高龜藏決定“圍剿”這支八路軍隊伍。
5月初,日軍糾集兩個旅的主力及濟南、泰安、兗州、肥城、平陰、東阿、寧陽、長清等十幾個城鎮的日軍5000余人,偽軍3000余人,共計8000多人,配備汽車、裝甲車100余輛,大炮100余門,分9路氣勢洶洶地向泰肥山區合圍。10日,115師機關、686團(缺第3營)、津浦支隊、魯西區黨委機關、泰西地委、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六支隊及泰安獨立團一部3000余人,被日軍圍困于陸房一帶不足10平方公里的狹小盆地內。一一五師主力原計劃向東平西南地區轉移,當前衛部隊和部分戰斗部隊順利突圍后,陳光感到大部隊轉移至汶(河)南平原地區不便與敵周旋,并且傳來“前方有敵情”的信息,遂臨時決定后續部隊向西北大峰山轉移。11日零時,部隊出發,拂曉前,當先頭部隊到達桃園鎮北僧臺南村時,與肥城南下之日偽軍遭遇,發生激戰。陳光率部邊打邊撤,退至陸房地區。隨即,一一五師師部、六八六團、津浦支隊與魯西黨政機關等共3000余人,被日軍重重包圍在肥城陸房村一帶,距日軍尾高龜藏指揮部駐地演馬莊僅10公里。
拂曉,日偽軍在猛烈炮火掩護下發起全線攻擊。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八路軍各部按照陳光的部署,分駐陸房西北的肥豬山,11日拂曉,東進支隊先頭部隊在牛家莊一線與日軍遭遇,隨后發起全面反擊。
115師代師長陳光臨危不懼,指揮若定,迅即命令作戰部隊搶占陸房周圍制高點,依托險要地形打擊敵人。陳光師長緊急部署,分兵多路阻擊日軍。
西線日軍主要從東阿、平陰而來,肥城縣王莊鎮陽谷洞村前鄉道(現為269鄉道)為王莊至陸房必經咽喉要道,日軍汽車、裝甲車必由此進入陸房,因此,龜山上小小的陽谷洞村也成為了敵我爭奪的焦點,八路軍山東縱隊六支隊一排奉命堅守該陣地。鄭天民進村后與地下黨員王懷法、孫振山取得聯系,陽谷洞村的黨員、村民抗日熱情高漲,自發捐出煎餅、雞蛋、窩頭,給一排戰士,幫助戰土修筑工事,現北山仍保存有防御石墻工事。
1939年5月8日,天蒙蒙亮,空中烏云密布,鄭天民率部在堡壘戶吃完飯后,便悄悄埋伏在山頂陣地上(現王莊鎮陽谷洞西北山脈),拂曉,一隊日偽軍開始向山上進攻,傲慢的日本人根本不把八路軍放在眼里,不藏在掩體,都抬頭挺胸地大搖大擺地向山上掃射,他們知道,八路軍武器簡陋,根本不足為懼。據村里老人回憶,當時八路軍的確沒有重武器,只有快槍、步槍、自制手榴彈。
情況危急,精心部署。個頭不高、年輕英俊的副排長鄭天民已是參加屢次戰斗的老指戰員了,他沉著應戰,示意戰士們不要緊張,命令把敵人放近了再打。等敵人距離50米,30米,當到20余米時,全排戰士利用有利地形,居高臨下,一起開火。一波日偽軍倒下,另一波又沖上來,英勇的戰土們頑強地打退了敵人一次次進攻。戰士們充分利用養姑洞、堰屋子作掩體和敵人周旋,敵人不明白怎么回事就挨了子彈,只好退下山去,不再進攻。當時“養姑洞”東廂房供奉著關公,鄭天民跟戰士們開玩笑說”關公是忠義化身,會保估我們的。”
時至中午,時間仿佛靜止一般,周圍的一切都靜得可怕,根據多年的打仗經驗,這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鄭天民果斷下令,部隊撤至山體最高的工事。他判斷鬼子可能要炮轟,果然,部隊剛進入山上最高工事中,敵人的炮彈就轟隆隆呼嘯而下,剎那間,碎石亂飛,硝煙彌漫,遮云蔽日。炮聲剛停,鄭天民立即用話筒向偽軍喊話,展開政治攻勢,身為指揮員的他深知偽軍都是中國人,多數都是饑寒交迫的弟兄,為了養家糊口才誤入岐途,高喊:“偽軍弟兄們,我們都是中國人,咱們不能自己人打自己人,一致對外,打小鬼子吧!”。突然“噠、噠、噠”突然一陣槍響,敵人從另一側山坡爬了上來,原來敵人利用炮火掩護,給八路軍來了個兩面夾擊,大個子曹班長中槍,一個踉蹌,倒在地上。鄭天民大吼一聲,“沖過去!”兩名戰士剛起身就中彈犧牲,緊接著又有兩名戰士拿起捆在一起手榴彈,拉開引線撲向敵群,與敵人同歸于盡,滿地的鮮血,染紅了整個山崗。鄭天民指揮戰士們利用陽谷洞有利地形,節省子彈,減少傷亡,使日偽軍難以攻占我軍陣地。他率領全排頑強抗擊,以“人在陣地在”的英雄氣概,接連擊退日偽軍無數次進攻。
陸房突圍戰時肥城王莊陽谷洞山上八路軍的哨所
六八六團團長張仁初在《陸房突圍》中寫道:“為了更有利的指揮戰斗,劉西元政委帶團指揮所從陸房前移到肥柱山下的簸箕掌(今肥城市安臨站鎮山套村),我帶著警衛班穿過猛烈的炮火來到敵人攻擊的主要目標——一營堅守的肥柱山陣地。”
鄭天民帶領全排戰士英勇阻擊也使六八六團指揮部減輕了危險。
鄭天民在戰斗中沖鋒陷陣、臨危不懼,被流彈擊穿面頰負傷,不幸負傷,但他仍以英勇頑強的毅力堅持指揮,直至戰斗結束,顯示了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戰斗一直持續到黃昏時刻,直到接到大部隊通知,全排隨大部隊趁夜幕沿著陽谷洞村西四華里尚任屯村南鄭家溝走小路到岈山突圍到東平縣無鹽村,成功跳出敵人的包圍圈。
第二天,日偽軍采取了滅絕人性的報復行為,殺死村民王懷高,王懷蒼,斬斷頭顱,強暴婦女1人。
日軍犯下的野獸般的暴行,留給村民的是永遠不能撫平的心靈創傷和國恨家仇。
發生在肥城山區的陸房突圍戰,是115師東進支隊挺進山東后同日軍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作戰,再創我軍歷史上以少勝多、靈活機動的光輝戰例。陸房突圍保存了部隊和地方黨政機關,保衛和發展了泰西抗日根據地,粉碎了日軍的鐵壁合圍、妄圖除掉我東進支隊、摧毀泰西抗日根據地的陰謀,滅了日軍的威風,鼓舞了群眾的斗志,增強了地方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念;贏得了八路軍主力進入山東的“合法地位”,進一步開創了泰西抗日斗爭的新局面;體現了“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絕地反擊、百折不悔的必勝信念,軍民戮力、共克頑敵的魚水情誼”。
據陽谷洞村老人講述:陸房突圍戰后,陽谷洞村的黨員王懷法,孫振山帶領群眾到陽谷洞山上目睹了讓人十分悲痛和震撼的一幕:大個子班長姓曹,犧牲時,口嚼半塊窩頭,兩手還深掐大腿傷口,肩靠大青石卻站立不倒,一位戰士腰上還帶著1顆手榴彈。他們將7位犧牲烈士掩埋在陽谷洞東山坡上,并為他們舉行了悼念儀式。
7位的英烈的事跡如日月同輝,光照千秋!
1975年,按照上級民政部門要求,烈士骨灰及遺物(手榴彈,個人相片,記錄本)一起移至陸房烈土陵園(現改名為肥城市烈士陵園)。
陽谷洞阻擊戰,戰斗規模不大,但同樣悲壯,同樣可歌可泣。此戰以最小的傷亡,為大部隊突圍贏得了寶貴時間,此戰譜寫了一曲軍民魚水情深的贊歌。
青山埋忠骨、烈土長眠;
日月天地鑒、英雄千古。
1939年6月,鄭天民到115師教導隊學習。因他在陸房突圍戰中的英勇表現和突出貢獻,是年8月,在東平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被提拔為八路軍山東縱隊六支隊一團二營排長。
三、南北征戰榮獲“人民功臣”稱號
1940年2月,日軍對抗日根據地采取殘酷的“鐵壁合圍”,鄭天民同戰友們在肥城縣王莊鎮的陽谷洞及周圍山頭討伐頑軍,戰斗中,他沖鋒陷陣,為保護干部群眾安全轉移而負傷,被敵人的彈片擊中口腔,導致味覺神經損傷,終身飲食無味(解放后被評為“二等一級”殘廢軍人)。鄭天民在陽谷洞暫時養傷期間,王莊鎮尚任村的鄭兆平及陽谷洞村的群眾為其送飯。后鄭天民轉到孫伯鎮岈山后方醫院治療了一個月。
1945年10月,鄭天民到冀魯豫第一軍分區聊城大隊任副大隊長。一次戰斗中,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鄭天民指揮200余名戰士擊潰一千余名的搶糧敵軍。1946年4月,鄭天民調到冀魯豫第一軍分區一團第一任參謀長,在這個團先后任三營通訊班副班長、班長的王光榮(張耀南的表弟,現為貴州軍區退休干部)是鄭天民的部下,他介紹說:“早在1945年,鄭天民在冀魯豫第一軍分區東阿大隊任副大隊長時,與田笑海(原國務院副總理田紀云的叔叔)就已是并肩戰斗的戰友了。1946年4月,鄭天民為冀魯豫第一軍分區一團第一任參謀長時,田笑海任作戰第一參謀,1947年10月,鄭天民任冀魯豫軍區獨立旅一團任副團長,田笑海任司令部作戰處處長。1948年,鄭天民參加指揮了梁山追殲戰、向白屯(今肥城王莊鎮)殲滅戰、石橫(今肥城石橫鎮)戰斗、演馬莊(今肥城市王莊鎮境內)阻擊戰、馬山(今濟南市長清區)阻擊戰、崮山(今濟南市長清區)攻擊戰等戰斗,6月2日,指揮了馬家屯阻擊戰,營長田笑海帶領的三營在圍子門給敵人拼了刺刀。我看到副團長鄭天民勇敢地站在圍墻上,指揮重機槍掃射目標,僅三營就打退了敵人2個半團的進攻,消滅敵人300余人。從1947年10月到淮海戰役、豫東戰役期間,他與田笑海成為出生入死的戰友,他們共同參加了豫東地區及淮海戰役大小戰役、戰斗幾十次。”1948年春的河南睢杞戰役前夜,鄭天民率領冀魯豫軍區獨立旅一團,加大政治攻勢,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策,迫使敵人一個營繳械投降。
在任務繁重的濟南戰役、淮海戰役中,他結合戰爭實際鉆研軍事理論,指導作戰實踐。在這兩次戰役中,他榮立二等功。”
1949年1月,鄭天民立二等功的功勞證
1949年1月,鄭天民被冀魯豫軍區授予“人民功臣”的光榮稱號,獎勵銀質獎章一枚。1949年2月,鄭天民升任二野三兵團十七軍一團團長。屢建戰功的鄭天民同志當之無愧。
1949年1月,鄭天民被冀魯豫軍區授予‘人民功臣’的光榮稱號
四、在祖國建設崗位上堅持至最后一息
1949年8月,鄭天民加入西南服務團,歷任重慶市第十五分局局長、市公安局消防總隊政委等職,保持戰爭年代的革命優良傳統,勤奮工作,保持“戰斗姿勢”,為重慶市恢復發展經濟保駕護航。
1955年,鄭天民來到重慶市江北區,曾先后任區長、區委副書記兼任武裝部政委、代理書記等職。平時常穿一件舊軍衣,總是隨身攜帶紅藍墨水鋼筆和筆記本。干部匯報工作,他用藍墨水筆做記錄,一事不漏,聽完匯報,用紅墨水筆寫出工作要求,下次檢查,就按此要求聽取匯報,從不允許用“大概”“估計”來搪塞。他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整日忙碌,星期天、節假日也很少休息。他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帶干部下鄉訪貧問苦,在農村,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并為貧困農民帶頭捐款。他領導的“江北區中蘇人民友好公社”成為全國學習的典范。
鄭天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黨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他還深深認識到“人生因貢獻而芬芳,工作因細致而成功,思想因讀書而高尚。”再忙都要抽時間學習馬克思主義、毛主席著作,并認真做好讀書筆記。他堅持原則,并積極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打破情面,是一位廉潔奉公、兩袖清風的人民公仆。
1967年,他仍堅守崗位,遵守紀律,極力抵制各種極‘左’錯誤做法。兩派組織開始武斗后,區級機關陷于癱瘓。1967年7月29日下午六時許,一伙壞人將他抓去,大搞逼、供、信。在生死攸關之際,剛正不阿,駁回一切不實之詞,盡力保護干部群眾。這伙壞人惱羞成怒,將他于當天午夜摧殘致死。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1979年3月3日上午,江北區為鄭天民隆重召開追悼大會,以昭正義,雪冤案,撫人心,慰忠魂。有萬余江北市民含淚為他送行。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五、后代重走先輩抗戰路
2019年11月29日,鄭渝躍拜訪其父親的老上級西藏自治區黨委原第一書記、二炮原副政委、中將、北京八路軍山東抗日根據地研究會顧問陰法唐,他給鄭渝躍題字并合影留念。
2020年12月,二炮原副政委、中將、北京八路軍山東抗日根據地研究會顧問陰法唐(左1)給鄭天民的女兒鄭渝躍題字并合影
“是氣所磅礴,凜然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那些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失去生命的英雄兒女,正被全國人民銘記、緬懷。陸房突圍戰過去80年以后,2019年12月3日,鄭天民的女兒鄭渝躍來到位于原泰西地區的肥城縣父親戰斗過的地方,從層層包裹中拿出珍藏的“光榮袋”及牛皮折疊包,筆者發現光榮袋上刺繡的“光榮”二字,呈淡綠色與深綠色的漸變,仿佛閃爍著生命的熠熠光輝。這是在抗戰時期,由于鄭天民作戰勇敢,群眾精心制作送給他以示對他英勇抗戰的褒獎。筆者和周長杰及肥城零距離節目組副主任劉江陪同鄭渝躍參觀紅色文化博物館收藏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歷史時期的革命文物,并來到中共山東省委發動領導的泰西抗日武裝起義舊址、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成立地——肥城市儀陽空杏寺及肥城烈士陵園、邊院鎮探訪鄭天民同志曾經戰斗過的地方。看得出鄭渝躍感慨萬千,對父親生前英勇作戰的精神及過人的軍事智慧充滿敬佩,也對父親充滿了懷念之情。在來肥城前,她曾到泰安市委黨史研究中心方志館查閱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八路軍第六支隊的歷史檔案,還到濟南市長清區大峰山等地找尋當年父親當年戰斗的足跡。
1940年,革命老區老百姓送給鄭天民的“光榮袋”
肥城市電視臺在2019-47期《肥城零距離》推出“革命后代千里尋根 探訪革命根據地”節目,報道了鄭渝躍重走其父革命路,并到肥城尋根的過程。節目播出后,引發肥城人對“人民功臣”的崇敬之情。
2021年10月15日,鄭渝躍又一次來到肥城市,尋找82年前其父親堅守的陣地陽谷洞抗戰遺跡。這一天,艷陽高照,湛藍的天空上悠閑的白云在徜徉,我們一起陪同到肥城市王莊鎮陽谷洞山探尋鄭天民同志的戰斗生涯,紀念革命先輩。
八路軍哨所墻上的石頭上還有幾處被子彈打過的痕跡,看鄭渝躍女士目睹這一切,仿佛置身抗日戰場,百感交集。
陸房突圍戰時八路軍在陽谷洞山上防御工事
陸房突圍戰時八路軍在陽谷洞山上防御工事上敵人打入的子彈頭還藏在里面
陽谷洞村的書記王琳指著石頭地堰前的一片石頭說:“這里就是陸房突圍戰后,村里黨員群眾埋葬陽谷洞戰斗犧牲的7位烈士的地方。” 鄭渝躍看著曾埋葬陽谷洞戰斗犧牲烈士的這塊土地潸然淚下;筆者望著這塊地方,對烈士的敬仰之情油然升起,那一石一木在訴說革命故事,滌蕩著我們每個人的心靈,眼前不斷浮現革命先輩與敵人浴血奮戰的壯烈場景。先烈們為黨為國為民的初心如磐,不屈不撓的情懷如山上常青的松柏!
盡管只是短短半天時間,但那一段段難以磨滅的革命歷史必將鞭策我的一生,我作為一個從事黨史史志工作20余載的退休干部,今后還要保持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勵我進取,催我奉獻。
我們下山后,沿著陽谷洞村東的269鄉道到了安臨站鎮大董莊境內的閻王橋(萬便橋),東進支隊在陸房突圍戰之前曾在這里同日偽軍作戰,取得閻王橋阻擊戰的勝利。我們停下來,陽谷洞村的老支部書記孫久勝回憶道:“陸房突圍戰時,閻王橋南面路上來了一支騎兵,大董莊的獵人董明巖端起槍,僅用一發子彈就將領頭的日軍騎兵打下馬來。”這支騎兵,一度突破陽谷洞,沿南北大道奔襲大董莊(今屬肥城市安臨站鎮),企圖在該村建立前進據點。在肥柱山北側協助八路軍作戰的董明巖打死日軍騎兵頭目后,防守大董莊的第115師686團二營指戰員紛紛開火,迫使日軍騎兵屁滾尿流,慌忙掉頭,按原路逃了回去,從而化解了這一路的險情,保證了第一一五師的指揮所的安全。
王莊鎮陽谷洞村的老支部書記孫久勝在安臨站鎮大董莊境內的閻王橋(萬便橋)南269鄉道上,講述陸房突圍戰中大董莊的獵人董明巖打死領頭的日軍騎兵的情況
一行人又來到孫伯鎮岈山村,走進岈山后方醫院。岈山后方醫院是1939年1月,八路軍縱隊第六支隊,在岈山一帶建立的休養所,后稱岈山后方醫院。后方醫院雖是兩間石頭房子,抗戰時期的傷病員就運到這兒治療,其中也包括在陽谷洞負傷的鄭天民同志,鄭天民同志情撒泰西革命根據地的歷史我們不能忘懷;革命老區人民舍生忘死、義無反顧地保護著人民子弟兵,在泰西大地上譜寫的軍民團結如一人的動人詩篇,同樣讓我們刻于心中。
筆者遠遠地端詳著它,八路軍岈山后方醫院像是在沉睡,又像是在沉思。隱隱約約中,似乎又看到了那一盞盞朦朦朧朧的燈影下醫生、護士爭分奪秒搶救傷員的身影,聽到了傷員們那一聲聲激昂有力的八路軍軍歌……
今天,戰火硝煙的年代雖離我們遠去,但我們要時時居安思危,牢記: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我國建成現代化強國,人民才能生活得安定幸福。
作者簡介 石峰,男,原山東省肥城市委黨史研究中心(市地方史志研究中心、檔案館)二級主任科員,系山東省寫作學會會員、泰安市作家協會會員、泰安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員。著有《史海漫筆》《作文題型寫作示導》,主編、參編黨史、史志、文化著作30余部。
尹筱鈺 女 山東省肥城市王瓜店街道蔣莊社區學校教師。
原載《山東黨史》2022.2期,用以參考。下面的不要發
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