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大梅沙海濱,一座由萬科總部改造而成的未來社區正吸引全球目光。2025 年 3 月投運的 “電力魔方 + 超充” 示范站,以 600 千瓦液冷超充技術實現 10 分鐘補能 500 公里,配套的虛擬電網系統通過 AI 算法調度 2300 塊光伏板與 400 噸儲能電池,使園區綠電自給率達 85%,碳排放較傳統社區減少 40%。這座被生態環境部列為 “綠色低碳典型案例” 的 “生物圈三號”,不僅是 74 歲的王石二次創業的里程碑,更標志著中國企業家精神的范式革新。
碳中和社區的深圳樣本
王石團隊將深圳大梅沙原萬科總部改造為全球首個零碳實驗園區,通過 “光伏 + 儲能 + 智能電網” 技術組合,年發電量達 1200 萬度,相當于再造 800 畝森林。建筑節能率提升至 85% 的背后,是深石集團研發的 “虛擬電網” 系統 —— 該系統實時監測園區內 30 輛 V2G 電動車的能源供需,動態平衡能源消耗,使項目投資回收期從 8 年縮短至 5 年。這種 “技術 + 商業” 的雙輪驅動,已被聯合國環境署評價為 “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可復制的轉型方案”。
在延安大學鄉村發展研究院,200 余名畢業生正將 “碳中和社區” 經驗復制到陜北黃土高原。通過 “碳鄉融合” 模式,王石團隊在 30 個村莊推廣分布式光伏與智慧農業,年減排 1.2 萬噸的同時,帶動村民人均增收 3000 元。這種將鄉村振興與綠色轉型結合的實踐,被《中國慈善家》白皮書稱為 “將個人選擇嵌入時代坐標系”。
公益制度的中國范式
2025 年 4 月發布的《中國慈善家》白皮書披露,王石用 36 年完成了一場 “制度公益” 的實驗:1988 年股改時放棄個人可分配的 53 萬元股權,將企業股用途鎖定為 “職員福利 + 公益”,開創中國企業家 “集體公益” 先河;2020 年疫情爆發后,將籌備 7 年的兒童醫院項目轉向公共衛生教育,30 天獲批成立清華公衛學院,捐贈 53 億元萬科股票創下中國高校單筆捐贈紀錄。學院培養的 300 余名畢業生中,20% 進入國家疾控體系,參與制定《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條例》等 12 項政策。
通過法律文件固化公益用途,建立 “捐贈方 - 執行方 - 監督方” 三方制衡機制,王石將個人公益理想轉化為集體共識。吳曉波曾在《激蕩三十年》等著作中曾將這種 “企業家制度創新”,評價為 “重新定義了企業家責任”。聯合國環境署官員則指出,王石的公益實踐 (生物圈三號項目)“為全球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復制的公益轉型方案”。
輿情漩渦中的認知革命
2025 年廣州車展上,王石以 “白 T + 金屬鏈” 造型引發全網熱議。他在《財經》專訪中回應:“年齡不應是行為的邊界,而是創造力的燃料。” 這種 “逆齡” 實驗本質是對社會年齡霸權的解構,74 歲的王石用潮牌穿搭撕開了年齡偏見的口子。
話題背后是精準的商業洞察,王石個人品牌搜索量暴漲 230%,成為注意力經濟時代的典型案例。
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