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
三省一市“四輪驅動”
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記者 宋薇萍 仲茜
南京基地生產的動力總成配套到合肥和常州乘用車基地;常州生產的新能源乘用車和杭州生產的純電動巴士運至上海洋山港和浙江寧波港,裝船出口海外
這是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分工與合作的日常場景。6月6日,在安徽省合肥舉行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長三角畫出了一個更高的目標:努力建設世界級的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絡汽車產業集群。
受訪專家認為,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應區分布局,實現各地產業的聯動協調,盡快推進新能源汽車領域標準建設。
10輛新能源汽車4輛長三角造車
數據顯示,2022年,長三角三省一市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過279萬輛,占全國40%以上,占全球25%。
天眼查顯示,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共有“汽車制造”相關企業10.1萬余家,占全國30%以上,其中2022年新注冊企業1.1萬余家;四地共有“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16.4萬余家,占全國20.7%,其中2022年新注冊企業5.3萬余家,相關新注冊企業同比增長56.8%。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資深專家楊建文告訴《上海證券報》:“長三角不僅有很多優秀的汽車企業,而且領先企業也布局了超級工廠和生產基地。雖然存在競爭和摩擦,但總的來說,競爭是有規律的,摩擦是有秩序的。”。
上海領先優勢明顯。2022年,上海汽車產量占全國11.5%,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14%,總產值8080億元。在臨港新區,以特斯拉和上汽乘用車為龍頭,2022年臨港新區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超過2400億元。據悉,目前上海有8家汽車企業和600多家國內外主要零部件企業。
“整車廠的本地化率很高。以特斯拉為例,本地化率已超過95%。據了解,特斯拉已在上海、蘇州、寧波、南通等地建立了“4小時朋友圈”。一位汽車行業人士表示:“超過一半的供應商在長三角,產業協調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寧波華翔、均盛電子、無錫振華等都是長三角周邊地區供應鏈的代表性企業。”。
因地制宜差異化布局
今年第一季度,中國躍升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出口國。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表示,在長三角,新能源汽車具有明顯的發展優勢,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市場需求巨大,是高質量一體化的縮影。
要建設世界級的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絡汽車產業集群,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四輪”必須協調同向。
“有機遇和挑戰。企業要有創新的技術、準確的戰略和快速的決策,這三者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王傳福深受感動。
比亞迪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領導者,深深扎根于長三角。在安徽,比亞迪形成了以合肥為中心的新能源汽車基地、動力電池、電池材料、高壓電器、線束等關鍵部件配套基地。
從全局規劃出發,王傳福表示,廣大企業要因地制宜進行差異化產業布局,實現各地產業的聯動協調。
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主任助理周慶豐表示:“長三角需要加強頂層設計,統一規劃布局,開辟R&D、測試、生產等產業鏈,加強創新協調、資源共享、成果共享、產業聯動等方面的協調,避免重復建設和投資。”。
智能網絡汽車迫切需要統一標準
“智能網絡是長三角戰略的必要場所,其方向是智能和網絡。”周慶豐表示,長三角迫切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產業鏈安全、獨立、可控;二是更高效的合作生產。
“目前,芯片技術、軟件技術、操作系統底層技術等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仍存在問題。”周慶豐表示,應盡快建立綜合技術和產業創新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議長三角以上海為主導,整合區域內國家基礎設施資源,建立長三角數字創新社區和智能汽車數據中心,增加投資,促進大城市中心城市應用場景建設。
標準也是業內提到的一個重要問題。周慶豐表示,從全國統一市場建設的角度來看,迫切需要加強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標準建設。建議從頂層設計出發,統一地方標準,建立中國甚至國際標準。
楊建文認為,對于智能網絡汽車行業,現需要整合工作推廣機制,制定統一的標準體系,加強新基礎設施協調建設,促進道路協調技術創新,深化多層次互信和綜合互聯,開展智能網絡汽車道路測試、示范應用和試點推廣。
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