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問題應回歸本質,從第一性原理出發,深入思考問題的根源,從而找到系統性、根本性的解決方案;智能化與精準化治療是關節外科的未來發展方向;硬組織技術的三大突破——時間突破、技術突破、精度突破……3月14日-16日,成都,四川省國際醫學交流促進會主辦,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國際醫學交流促進會骨科科技創新與轉化專委會承辦的第19屆華西國際骨科論壇暨華西醫院骨科學科聯盟第六屆學術交流大會,名家云集,銳見頻現。
本次大會內容豐富,共設置院士論壇、大師講壇、骨科學科聯盟論壇、關節、脊柱、創傷、骨腫瘤、運動醫學、足踝、骨科護理、繼續教育等10場論壇,以及14個專題會議。會議邀請到400余位國內外骨科領域專家學者。
現在,一起回顧此次學術會議打動人心的4個“新”亮點。
新探索
骨科手術中,內固定器械不斷改進,但手術失敗案例仍不鮮見。
面對這一困境,國內專家通過開展一系列手術失敗病例影像研究,發現手術失敗的3個常見現象——螺釘切出、內翻、大結節,同時總結出手術失敗的3個常見規律:內部空虛、失去支撐、向中間移位。
如何破解難題?研究表明,人工骨支撐、自體骨支撐、異體骨支撐、融合器支撐等方法在臨床實踐中具備可行性。事實上,這些成果為骨科醫生在制定手術方案時提供了全新思路,有助于提升內固定手術成功率,改善治療效果。
國家相關部門的預測,到2050年前后,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4.87億,占總人口的34.9%。顯然,這一趨勢下,應對骨衰老的研究至關重要。
著眼這一現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專家正在牽頭開展“骨衰老發生機制及治療策略研究”。在專家們看來,骨衰老嚴重影響人體健康,是一個長期、慢性、動態復雜的過程,問題主要體現在三方面:骨密度低、力學性能弱、骨再生及修復能力減弱。
對此,站在科技前沿的專家們認為,可從以下方向開展研究:一是深度解析骨衰老的發生和發展機制;二是發現調控骨衰老的新型關鍵靶點;三是設計活性功能生物材料、外泌體等用于骨衰老相關疾病的干預和治療;四是開發可適用于臨床的切實有效的對抗骨衰老功能性產品;五是發展骨衰老的防治新策略、新材料和新技術。
一直以來,關節腔注射激素用于骨關節炎治療的安全性存在爭議。與會專家開展的一項大樣本隊列研究顯示,與關節腔未注射激素的患者相比,關節腔注射激素的患者骨關節炎分級進展風險是原來的3.67倍,關節間隙狹窄進展風險是原來的2.26倍。這意味著,關節腔注射激素可能會顯著增加骨關節炎分級進展和關節間隙狹窄進展的風險,建議慎用關節腔注射激素治療骨關節炎。
同時,專家建議,應將過去切除正常脛骨關節的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替換為保留正常脛骨關節的髕股關節置換手術,以治療單純PFJ(髕骨關節)骨關節炎。另外,精準定位量化截骨新技術可將截骨角度誤差控制在±0.5°。
新技術
據統計,2024年中國學者在全球知名期刊共發表微創脊柱相關論文422篇,有7篇存在跨國合作;美國發文量次之,共發表122篇,有22篇為跨國合作。
這些論文中,熱門疾病詞匯包括骨質疏松椎體骨折、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腰椎滑脫和成人脊柱畸形;熱門手術詞匯包括骨水泥強化、內鏡下髓核摘除、UBE椎管減壓、微創融合術等。
其中,骨水泥強化術成為脊柱微創手術改良的技術之一。一位與會專家表示,由于椎體后壁骨折、缺損被認為是PVP(經皮椎體成形術)的相對禁忌,PVP聯合骨填充網狀容器被應用在溶骨性椎體轉移瘤伴椎體后壁缺損患者中,結果顯示,所有患者疼痛均明顯改善;18/44(40.9%)個手術椎體出現無癥狀性骨水泥滲漏,但無椎管內滲漏、術后脊髓神經壓迫、肺栓塞等嚴重并發癥發生。
這名專家還提到,脊柱內鏡手術、微創融合手術、導航及機器人輔助內固定手術也是脊柱微創手術技術改良及拓展應用的方向。目前,微創脊柱外科(MISS)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未來發展方向將圍繞技術革新、精準化、智能化和患者個性化需求展開。
一名專家以實際治療病例為例,闡述計算機導航結合3D打印截骨模板輔助HTO(脛骨高位截骨術),可改善術后下肢力線,幫助假體位置安放更加精準,增加微創關節置換手術可重復性。計算機導航是手術醫生的第“三”只眼。
另外,多名專家談及人工智能機器人賦能骨科發展時均提及,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在多個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 。
在全膝關節置換術(TKA)中,機器人改變了傳統手術流程,能借助 3D CT 建模精準規劃,通過術中評估調整截骨方案,減少軟組織松解,且術后膝關節運動學表現優異,更接近正常狀態。在髖關節置換中,機器人可提供精確術前計劃和精準的假體位置放置,還能通過術前虛擬活動檢測輔助手術規劃。
專家們認為,隨著與機器人的磨合,相關工具和軟件不斷優化,使得骨科手術操作更便捷、測量更精準,未來在軟組織保護、提高術后滿意率和假體遠期生存等方面具有廣闊的研究和應用前景。
新規范
此次大會上,多名專家提及或解讀的指南,對于促進骨科規范治療具有顯著意義。
《中國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24)版指出,對于采取關節置換的患者,應重點關注患者個性化治療方案的制訂,以及圍手術期管理的優化,如采用圍術期靜脈血栓栓塞超前預防模式。對于其他治療效果不佳的單純髕股關節骨關節炎,推薦選擇髕股關節置換術。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發表的《運動系統損傷外用 NSAIDs 治療的臨床實踐指南(2024 版)》 中,明確推薦將外用 NSAIDs 作為運動系統損傷治療的一線藥物,這一推薦是綜合考慮其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患者和醫生的使用偏好得出的 ,并對其適應證、禁忌證、聯合治療方案、特殊人群使用及不良反應應對等方面給出 22 條詳細意見,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了科學規范的用藥指導。
《2024年香港骨質疏松指南》和《2024年NOGG指南》均為骨質疏松患者的藥物治療選擇提供了規范依據。前者在骨質疏松藥物選擇上,根據骨折風險分層治療的原則較為突出,明確指出對于極高骨折風險人群,促骨形成藥物優先于骨吸收抑制劑,像特立帕肽相較于利塞膦酸鈉、羅莫單抗相較于阿侖膦酸鈉,在這類人群治療中更具優勢,這種分層治療理念有助于精準選擇藥物,提高治療效果。
后者對特立帕肽使用規范的闡述較為詳細,建議特立帕肽治療期限不超過24個月,同時明確了眾多禁忌人群,包括高鈣血癥、其他代謝性骨病等患者,并且強調即便血鈣正常,啟動治療前也應檢查甲狀旁腺激素(PTH)水平,這為臨床安全、規范使用特立帕肽提供指導。
新體悟
一名專家在授課時表示,開展骨科科研,突破創新與成果轉化的障礙極為關鍵。例如,推翻過往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手術路徑,推行單髁膝置換術,使患者術后具有更大范圍的運動、更好的本體感覺、更優的長期生存率,這一手術方式的轉變正是突破傳統思維、勇于創新的生動實踐。
他還指出,作為醫生,廣泛閱讀專業書籍、及時了解國內外醫學前沿動態固然重要,但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思考并積極應用于臨床實踐更重要,這是科研創新的基礎和源泉。
當科研勇往直前之際,縣域基層骨科醫療發展也同樣值得關注。
學科聯盟會場上,一名來自縣域的醫生談到,縣域骨科專科建設就像一場長期的攀登,過程充滿挑戰但前景光明。當下,基層醫院資源有限是不爭的事實,高端設備稀缺、人才外流嚴重,這無疑給發展帶來重重困難。但他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借助政策東風,積極融入縣域醫共體,加強與上級醫院的協作,能為骨科學科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與會專家還表達一個觀點,應搭建骨科康復中心化建設,打破傳統骨科與康復科各自為政的局面。當下,許多患者雖接受了骨科手術,但因后續康復不到位,影響了最終的治療效果。而建立骨科康復中心能整合雙方資源,讓患者在術后第一時間得到專業康復指導。
例如,在骨折患者的治療中,康復團隊提前介入,根據手術方案制定個性化康復計劃,從早期的關節活動訓練到后期的功能恢復鍛煉,全程跟進。這種模式不僅能加速患者康復進程,還能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
以上 “新” 亮點,只是大會內容的冰山一角,卻展現出骨科領域蓬勃發展的態勢。此次大會不僅匯聚前沿理念、創新技術、診療規范,更是打破地域界限,為骨科學科發展搭建起交流合作的橋梁,助推骨科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展望未來,相信在眾多專家的努力下,骨科學科將不斷突破,為人類的骨骼健康帶來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