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編輯 李明珠
作為源頭活水,一級市場持續發現、培育優質潛在上市企業,是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投得好、培育好、退得好,則是暢通一二級市場大循環的關鍵。近日,證券時報?全國創投協會聯盟聯合多地創投協會,發起一級市場景氣度行業調查,就行業共同關切的問題,尋找答案。此次調查問卷覆蓋北京、上海、深圳、四川、陜西等地眾多一線創投機構,涵蓋國資、民資、外資,剖析募投管退各個環節存在的核心問題,并給出相關建議。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接受調查的機構仍然以科技投資為主線,近七成的機構投資集中在A輪,平均投資金額在1000萬元—3000萬元,投早、投小、投科技趨勢明顯。從退出渠道來看,98.25%的創投機構傾向于退出項目在創業板和科創板上市。不過,面對A股IPO趨緩的大背景,并購退出被機構們寄予厚望。他們希望,在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進一步拓寬并購重組融資渠道,鼓勵創新并購模式。他們認為,活躍的并購市場,有望助力創投行業搞活全局。
科技投資仍是主線
機構傾向投早投小
此次參與調查的創投機構以中大型為主。資金管理規模在100億元以上的機構占比為39%,10億元—50億元規模的機構占比近40%。調查顯示,在投資方向上,受訪創投機構以科技投資為主,投資集中在先進制造、半導體及電子設備、人工智能、醫療健康和前沿科技等領域。
不過,由于內外部大環境的原因,創投機構今年的投資偏謹慎。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創投機構中有40.35%的機構新增投資金額不足1億元,新增投資金額在1億元—5億元的創投機構占比為35.09%。兩項合計,年內新增投資金額在5億元以下的超過75%。
從創投機構對單個項目的平均投資金額區間來看,1000萬元—3000萬元的項目占比為52.63%。1000萬元以下的占15.79%,兩項合計占比近七成。單筆金額在5000萬元以上的投資占比則不到10%。機構對項目的大額投資偏緊,固然有注重投早、投小的因素,但也有更加珍惜資金的考量。
就投資階段來看,近七成創投機構主要參與A輪投資,這與1000萬元—3000萬元的平均投資金額相符合,其次是Pre-A和B輪,投早、投小趨勢明顯。從受訪機構對于被投企業的上市地選擇來看,98.25%的機構選擇創業板和科創板,其次為主板和北交所,港股美股為再次的選擇。
接受調查的創投機構中,從去年7月至今,有上市退出案例的機構占比為52.63%。
此外,從去年7月至今,通過并購等其他方式實現退出的機構占比為42.11%。
機構呼吁并購退出松綁
在“退出”成為創投市場發展關鍵節點的當下,受訪機構對于暢通退出渠道的呼聲較高。更多機構把并購作為未來項目退出的重點。
國內某頭部美元基金表示,目前私募市場上以IPO退出為主的結構亟待轉型,應該實現IPO、并購、S基金等多種退出方式均衡發展,并購退出應占主導地位,這可以較好地保證退出收益,為耐心資本提供更有確定性的投資收益前景,這也是發達私募市場歷經多輪周期考驗取得的經驗。
綜合參與調查機構回復內容,機構呼吁解綁并購流程、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拓寬并購重組融資渠道、鼓勵創新并購模式等,推動并購重組適度提速。
“并購政策審核過嚴、上市公司并購要求過高、審批速度太慢,導致并購市場不夠活躍,目前尚未能成為IPO的補充退出方式。如果能每年審核通過100家—200家上市公司并購,規范并購市場,那么將會提高并購作為退出渠道的作用。”深圳創東方董事長肖水龍告訴證券時報編輯。
有聚焦垂直領域的深圳本地中小創投機構也指出了并購所面臨的難點:重大資產重組有比較嚴格的政策和審核,導致并購交易推進困難;而小規模資產重組,由于估值體系等問題,容易出現價格倒掛,也會造成并購交易失敗。
有聚焦醫療領域的創投機構建議,創投投資的大量新興產業項目,只要符合上市公司主業發展邏輯,收購不應做過多的審核控制,無論是以現金收購還是以股份并購,市場化的并購方式最為有效。
遠致富海副總裁張權勛針對并購市場發展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加強市場化改革,簡化優化審核流程。建議進一步優化審核機制,簡化和優化并購重組的審核流程,明確不同類型的并購重組事項審核規則,提高審核效率。二是加強市場化改革,提高估值包容性。建議進一步發揮市場在價格發現和競爭磋商中的作用,順應產業發展規律,增強并購重組過程中對估值的包容度。三是支持上市公司通過并購重組進行產業轉型。建議進一步支持傳統行業上市公司圍繞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布局,通過并購重組向新質生產力方向轉型。四是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支持科技創新。建議政策進一步鼓勵支持長期資本、產業資本等社會資金和專業化并購基金參與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發揮其在產業整合和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政策利好釋放
有望激活市場
今年以來,政策暖風頻吹,證監會多次表態,要多措并舉活躍并購重組市場。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積極借助并購重組做大做強,資本市場并購重組進入新的窗口期。
4月,新“國九條”發布,鼓勵上市公司聚焦主業,綜合運用并購重組、股權激勵等方式提高發展質量。6月,“科創板八條”的發布進一步加大了對并購重組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強對硬科技企業的支持,鼓勵企業開展產業并購并積極延伸產業鏈。
近期,并購重組再迎來政策面利好。9月24日,證監會發布《關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并購六條”),并同步就修訂《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征求意見。“并購六條”堅持市場化方向,大力發揮資本市場在企業并購重組中的主渠道作用。
有華東地區的中小創投機構表示,當下對于機構而言并購重組迎來新機遇,“并購六條”針對私募投資基金,多處提出“支持”,意味著監管層對私募投資基金參與上市公司并購的大力支持態度。
而各個地方也正在行動,證券時報編輯從陜西省創業投資協會了解到,陜西省的并購政策正朝著高質量發展的趨勢邁進,通過推動省屬企業的重組和優化,以及鼓勵上市公司通過并購重組擴大規模和市值,政策正積極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
東吳證券研報稱,今年第三季度,A股共有57家上市公司披露并購重組進展,創下自2018年以來的單季度新高,諸如國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證券、中國船舶吸收合并中國重工等標志性重大資產重組事件涌現。
有券商投行人士指出,從整個市場來看,并購活動主要集中在生物、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這與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整合的政策導向密切相關,也和創投機構投資的主要方向吻合。
Wind數據顯示,“科創板八條”發布以來,累計有61家科創板公司首次發布并購重組公告。6月21日,芯聯集成發布公告擬通過發行股份及現金方式,收購其參股公司芯聯越州的剩余72.33%股權,被稱為“科創板八條”后首單并購預案。
而參與了該項并購交易的某創投機構負責人透露,其所持有的股份被上市公司全資收購以后,將順利實現投資芯聯越州兩年后退出,盡管最終交易還沒有完成,但是這個代表性的并購案例,給其所在的機構積累了一次寶貴的退出經驗,目前還有三四個項目在對接買方,主要是以上市公司為主。
“圍繞半導體上下游我們做了很多布局,投的一些優秀標的通過上市公司并購,一方面,有利于進一步夯實其主業、補鏈強鏈、做大做強,能夠增強自身產業競爭力、提升長期穩定分紅的能力,有利于吸引耐心資本入市。”上述負責人表示,“另一方面,對于急于轉型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上市公司而言,如果抓住機遇,利用好并購重組工具,注入高質量資產實現業務的轉型升級,也能夠提升投資價值,向資本市場注入活力。”
他還指出,現在的政策如果能夠維持穩定,預期四季度創投機構將大力拓展并購退出,真正的井噴期或在明年上半年出現。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大眾商報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互聯網新聞相關服務。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