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彭道富,一線投資者,廣東財經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校外導師,深耕龍頭戰法十余年,作為龍頭戰法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國內龍頭股戰法悟道人和布道者。著有《股市極客思考錄》、《香象渡河》、《龍頭信仰》、《龍頭、價值與賽道》等暢銷書。本文是新書《頓悟漸修:對投資戰略與戰術的思考》的序言,有很強的投資思想性,轉載以饗讀者。
(一)
《天道》里,芮小丹說過這樣一句話:
“只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給不了我,給了我也拿不住。
只有我自己覺到悟到,我才有可能做到,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這句話從結果和終極意義層面上來講,是對的。但如果我們再追問一句:如何才能做到“讓我自己覺到悟到”?
這一問,就會突然發現,很多人對芮小丹這句話的理解膚淺了,包括電視劇的編劇,也包括經常引用這句話的人,斷章取義,把深刻的哲理心靈雞湯化。
如果只追求“我”的覺到悟到:
那么,唐僧還去西天取經干嘛?還要聆聽佛陀的真經和教誨干嘛?自己覺自己悟不就行了?
那么,科學家還去學習牛頓、愛因斯坦干嘛?還去接受微積分和相對論干嘛?直接去覺去悟不就行了?
所以我說芮小丹的話是從終極意義上來說的。什么是終極意義?就是說“最終”是對的。你要讓一個東西徹底變成自己的,最終你自己要徹底領會和理解它,而不是一直靠別人。
但“最終”之前,需要站在別人的肩膀上,需要先吸收別人已經“覺到悟到”的成果,需要有個“過程”,需要“外緣”來啟發和觸動。
就是芮小丹本人,其最終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境界,不也是與遇到丁元英有極大的關系嗎?
如果把覺到悟到當成悟道或者頓悟的話,它必須有一個相當長的漸修之旅。
在這過程中,需要各種各樣的外在因緣:
或者是一場交流對話
或者是一段視頻
或者是一場報告會
或者是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甚至是三言兩語
或者是一種思想、一套理論、一個學說、乃至一種方法
再或者是遇到某個人
……
這些外緣
或者刺激了、或者啟發了、或者觸動了,總之是叩開了你的思考和感悟的大門,才有最后的覺到悟到。
所以,千萬不要把芮小丹的話當成簡單的“靠自己”、“向內求”、“自力更生”,更不能當成“閉門造車”。覺到悟到并非一個人關起門來突然某一天的心血來潮,也并非某個清晨或者某個黃昏突然降臨的東西,而是受到過無數個“墊腳石”的啟發,站在無數個別人成果肩膀上的結果。
這些當中,書和各種文章、帖子無疑是最常見的載體,也是最方便、成本最低、最唾手可得的“外緣”。試問自己,你的人脈圈和朋友圈,能見到多少“世外高人”?能聽到多少高維的報告會?能跟多少個真正厲害的人對話和激蕩交流?
所以,幸好有書這個載體可以作為“外緣”。
(二)
經常有人問:
讀書有用嗎?
讀書對炒股有幫助嗎?
那要看你怎么理解“用”、怎么去“用”。
如果把一勞永逸地解決炒股問題當成“有用”,那么讀書沒有“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本書能起到這樣的“用”。不只是書,其他幾乎所有的東西,也都沒有這樣的“用”,包括任何一種學習研討會議、交流會、報告會、電話會議、視頻會議、抖音直播等等,也包括去跟頂級大佬請教,甚至是現場學習。否則,股神的孩子不早就成股神了?
但,如果把啟發思考、點燃自我當成“用”,那么讀書肯定有用,而且大有用處。
因為書是最大的“外緣”,它能啟發我們繼續思考,最終達到讓我們“覺到悟到”。
這就涉及到對書的態度了。
有些人看書,希望書中能提供“圣杯”和立竿見影的“標準答案”、“終極結論”,希望書能直接讓他“悟道”,希望書能夠直接告訴他下一步馬上應該怎么做,這怎么可能?
如果是其他領域的書,也許可以,比如烹飪、剪裁,但股票書不行。因為股票幾乎是這個世界上最復雜、最具有博弈性、最變化無常的領域,這個領域的任何經驗和規律總結,無論是以書的形式,還是以語錄、文章、報告會、學習班、清華北大投資課、各種戰法、視頻講座、音頻、課程等等的形式,都沒有辦法直接做到“給你”(芮小丹語)、直接讓你“覺到悟到”,都只能是以“外緣”的形式去啟發你。都需要你繼續“加工”,繼續修、繼續悟。換句話說,投資領域的任何經驗和規律,都是“半成品”,都需要經過你的再次、多次思考和反復漸修,才能成為“成品”。否則,就如芮小丹所說“給了也拿不住”。
這也體現了股票這個領域的復雜性和殘酷性。沒有任何一本書、任何一個已經悟道的大佬,讓你直接成為專家和高手。
那這么說,讀書和學習就沒用了?
當然不是!
還是回到“用”這個話題,如果我們把啟發思考當用、把開啟一個全新維度當用、把外緣當用,那么讀書不但有用,而且大有所用,甚至,沒有任何領域比股票這個領域更需要讀書和學習。如果我們不讀書,我們就永遠在自己的維度和經驗里打轉。
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你不是有5年的工作經驗,而是一個經驗用了5年。
這句話說得太一針見血了。很多人炒股很多年,自以為經驗很豐富,殊不知他只是一個經驗耗了很多年。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個死角,自己走不出來,別人也闖不進去。這個時候,只有外緣的“當頭棒喝”,才能真正改變這種局面。而讀書、讀別人,正好可以起到這種作用。
有的人可能說,現在股票市場變化快,能寫在書上的東西都過時了,書上哪里有答案?
這種看法很有害:
其一,現象常變,規律不變。股票市場常變和過時的,是一些現象層面的東西,而規律層面的東西,往往亙古不變,比如人性的東西,比如底層邏輯的東西,以及涉及到交易的一些戰略和心法的東西,等等。這也是為什么說“華爾街沒有新鮮事,因為投機像群山一樣古老,股市今天發生的事,過去曾經發生過,將來也必然再次發生”。
其二,書是沒有直接答案,但書會帶著你進行一場思維和邏輯的“旅行”。
任何書,只要是作者用心創作,里面都會有一套系統化而非碎片式的看問題的角度和思維,它能給繼續思考提供“養料”、“燃料”和“觸點”。這些東西,也許平時沉睡在你的大腦深處,而書恰恰能夠喚醒它,燃燒你、激蕩你,重新啟發你思考。也許這種思考,能夠打破你的“死角”。
其三,投資中,小的進步靠知識的增加,而質的革命式的進步,靠的是認知突破和維度的升級。那些花樣繁多的戰法和絕招,很多是在同一個維度里的打轉。人類對股市的認知,往往需要很多年才有一個維度的更新。而書,因其是系統化的思考和總結,而不是快餐式的靈感,更容易幫人完成維度的升級和改造,實現質的進步。這也是為什么越是投資大佬,越是樂此不疲的熱愛閱讀的原因。
所以,書不但有用,而且有大用。
再退一步講,一本書哪怕里面有一章、一段話、一個認知或者一個觀點,能夠震撼和啟發到我們,就夠了,就超值了。投資路上,很難有人給你所需要的全面的100%的東西,有人哪怕只給一兩句話,甚至一個詞,如果真能啟發到你,就已經受益無窮了。
我自己從事投資很多年,深感投資是一輩子都需要為之努力的事情,我覺得我比任何人都喜歡讀書,投資的書,非投資的書,包括很多在一些人看來是沒有用的雜書,我都喜歡。但凡這些書里有只言片語能讓自己有所悟、有所想,我都會感恩、都會默默感謝。即使自己今后超越了那些文字的內容,甚至覺得它們過時甚至落后了,但只要想起當時閱讀時的情景、想起曾經給我帶來的啟發,都會深深地感動。因為這些閱讀畢竟在當年喚醒過我深度思考,燃燒過我、啟發過我,也是為我厚積薄發、多維度思考打下最扎實的基礎。
(三)
楞嚴經云:理可頓悟,事須漸修。
《頓悟漸修》以這句話為書名來源,從“頓悟”和“漸修”兩個層面來思考投資。頓悟和漸修,是人類認知和修行的兩個法門。佛教中有頓悟派與漸修派之爭,慧能和神秀的故事,其實就是頓悟和漸修一較高下的故事。雖然最終慧能一派大行天下,但從修行的角度上來說,大多人更適合漸修而非頓悟,只不過頓悟迎合了大多數人的內心。
投資何嘗不是?我們經常艷羨別人的一朝頓悟,也常用頓悟表達已經“得道”,足以說明頓悟更能迎合大多數人的內心。而真實的情況呢?如果沒有數年如一日的漸修,頓悟就是空中樓閣。我聽過太多頓悟的故事,到頭來只不過是漸修路上的一個“驛站”而已。宋朝楊萬里有一首詩寫得好: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
政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
很多人自以為頓悟了,后來卻發現還有另外一層“山”在前面擋著,真是“一山放過一山攔”。所以,一次次的頓悟,事后看都是一層層的漸修。而離開這一層層的漸修,更是無法達到最后的頓悟。
從認知論這個層面上,頓悟和漸修,不可分離。而在實踐中,頓悟也不是萬事大吉,它仍然還須漸修。
我們經常發現這種情況,某個理已經悟道,但就是做不到,或者一做就走樣。為何?因為理是認識層面,實踐是做事層面。認知層面的東西或許可以在外界的啟發下突然“靈光一閃”的頓悟,但是要把這個頓悟的成果落地,卻絕非一朝一夕,它必須要在“事上磨”,這個磨就是漸修。沒有漸修層面的修成正果,僅僅是頓悟上的靈光一閃,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悟道,心到手未必能到,只有心手合一才是真正的悟道。
當然,我們不能走到問題的反面,過于在漸修上天天拉車,而不看路。股市上做得好的人,都是悟性極高的人,都是能夠從經驗中悟出一套超出常人認知的東西。這些東西或許可以用語言表達,或許無法用語言表達,但一定都是超出簡單現象和經驗層面的東西。這個東西是每個人最寶貴的東西,它是一個人日日夜夜反復思考、辛勞總結與突然靈感迸發、豁然開朗的結晶。即使它不是終極意義上的悟道,但它也足以打開某個死角,解決某個問題。這樣的死角打開多了,問題解決多了,也就慢慢真的全面頓悟了。
我輩不才,喜歡思考總結,也有緣結識、有幸請教一些天賦異稟、成就卓越的投資高人,其間,有突然頓悟的成果,也有漸修點滴的總結。這些東西,很多都收錄在《頓悟漸修》中。因為對頓悟和漸修有切身的體會,所以把書名冠以《頓悟漸修》。在這里,我把它們分享給大家,希望我的思考,能夠給大家以不一樣的啟發。
《頓悟漸修》與以前我曾經寫過的幾本書最大的區別在于,頓悟部分更充滿哲思,形而上部分更加形而上。而漸修部分更充滿細節,形而下部分更加形而下。在本書,我不僅僅提供一些硬知識,更希望對人類的投資知識體系有所貢獻,希望我的一些思考能夠拓寬人類關于投資的認知邊界。力求能夠為一些人提供新思考、新思維和新思想。
(四)
書和書不一樣,出書和出書也不一樣。有的人出書就是為了職稱或者名利,而有的人出書是為了情懷和理想。平心而論,我是一個已經出版過好幾本暢銷書的人了,書能帶給我的榮譽(東西)我都有了,按理說,多出一本少出一本,對我意義真的不是很大。如果是單純為了稿酬,一本書的收入遠遠不如搞一場網絡直播來得多、來得快、來得輕松,何苦呢?但是,為了闡明一些道理,我還是決定把過去幾年的思考和文章整理成書。
其實寫書并不是只有會表達的人才有的專利。我在《龍頭、價值與賽道》的序里,就曾表述過:
可以想象,大多數投資者也都應該有“書寫”的習慣,比如把平時的經驗和小秘密寫下來,把一些新發現和新規律記在小本子里,等等。其實,這與我寫的書沒有本質的區別,只不過我在因緣巧合的情況下,把我的“小本子”出版了、公布了出來,而很多人的“小本子”一直藏著而已。
我一直覺得,任何一個勤于總結的人,也都在默默“寫書”。我之所以連續公開了幾本自己寫的書,其很大的緣由就是“不知輕重”地寫了第一本書,一不小心把“龍頭”這個詞經我手變成了股市里一個非常熱門的詞匯,飛入尋常百姓家,被廣泛引用和流傳。但,很多人只是借用龍頭一詞的旗號,用龍頭這個好聽的詞匯來裝自己瓶里的酒,結果把龍頭戰法搞得魚龍混雜,龍頭一詞早已偏離我最初要表達的意思。為了歸醇糾偏、為了闡明龍頭股和龍頭戰法的思想要義,我不得不多寫幾本書,于是有了其他幾本書,當然,也包括本書。
但《頓悟漸修》跟前面幾本(特指《龍頭信仰》《香象渡河》《龍頭價值與賽道》《股市極客思考錄》)又有不一樣,《頓悟漸修》是由我前幾年創作的一些文章按照一定的邏輯重新整理而成。本來我不計劃把它們出版,因為它們早已經發表在互聯網世界里。但,當我自己回頭看這些文章,著實喜歡。特別是關于戰略、戰術、原教旨龍頭和歸因的文章,我自己都有把它們打印出來反復翻看的想法。因為每次重讀這些文章,我自己都能再次觸動,有的甚至看得我自己熱淚盈眶:那個時候的我該有多拼,才能寫出這樣的東西。后來想想,與其在網上來回翻看,不如把它們變成書,翻看起來更方便。于是,我決定把它們出版。
所以,從自私的角度上說,這首先是一本為自己寫的書。
當然,書一經問世,就是社會的產品,我也希望它能夠啟發、照亮其他人。
忘記在哪里,我曾經看過這樣的話:
有時候我們看遍浩如煙海的東西,也無法成長,而有時突然遇到三言兩語,卻恍然大悟。
關鍵是你不知道那兩句話藏在哪里?事實上沒有人專門給你準備那兩三句話。也許因緣巧合,在某個正確的時間、在某個該有的火候點、在某個契機里,你在某本書上遇到這兩三句話。
有時候我想,也許我的書和文章里,能讓某個讀者遇到這兩三句話呢?如果真的如此,那我也算是一個對他人有意義的人。
當然,我也不知道我的思考和文字能不能給別人帶來這種契機、有沒有這樣的兩三句話,但,萬一帶來了呢,則功莫大焉?如果沒有帶來,對讀者也沒有任何損失呀?
這就是我最終決定出版《頓悟漸修》的起心動念。
記得有這樣一句話:
假如你不能成為禮物,請不要進入別人的生活。
假如有人進入我的生活,我有能力認出這份禮物。
希望,本書能成為你喜歡的禮物,特此獻給你!
以此:不枉你我相識一場!
謝謝!
(全文終,謝謝!)
(來源金融界)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大眾商報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互聯網新聞相關服務。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