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正午時分,一批重達15噸的優質有機黃芪,從遙遠的內蒙古固陽縣出發,歷經1300公里長途跋涉,最終抵達了位于江蘇泰州的揚子江藥業集團下屬的龍鳳堂中藥產業園區。在這片充滿藥材芬芳的土地上,質檢專家呂曦挑選了幾份樣品進行細致的檢驗。
左一為有機黃芪樣品。 人民網 郜超攝
“品相不錯!”抽樣檢驗后,呂曦給出評價:“質地緊實,切開能見著‘金井玉欄’和‘菊花心兒’。”
黃芪,又名黃耆,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曾解釋得名緣由:“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通作黃芪。”在現代社會,黃芪成為頗為常見的養生產品,民間流傳著“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金井玉欄菊花心”一般被認為是優質黃芪的評價標準。
黃芪一年收成一次,質量上乘的黃芪得來不易。內蒙古固陽縣氣候干旱、日夜溫差大、光照充足,非常適合黃芪生長。
“藥材好品質,與大自然的滋養密不可分。”呂曦說著,蓋上驗收章。
從“中藥房”下樓,穿過一道玻璃門,進入現代科技的“地盤”,黃芪將展現從藥材到藥品的變身之法。
在質檢中心,中藥材組組長范田田正對藥材取樣、粉碎,再經薄層成像儀、成分分析儀等儀器查驗,50多項指標一覽無余。“這個環節還能再篩掉約4%的不合格藥材。”
下一站來到智能提取車間。從洗切烘、提取到濃縮,再經約60個小時的醇沉、收膏,接著是離心工序。就這樣一道道走下來,全程自動化,大約一周時間萃取出黃芪精華。
智能提取車間的疊式離心機。 人民網 郜超攝
“十多年前我剛入行時,可沒這么先進!”車間副主任王明感慨,那時的他每天守在高溫鍋爐邊,現場煎藥,只能手動開關各種閥門,“主要循著流程和經驗來人工操作。”
如今,這套系統已把“老師傅”對火候的理解和掌控諳熟于心,智能調節各個工序環節,自動化程度超過80%,效率提高近10倍。
提取物進入制劑車間,是出廠前的最后一站,一味中藥根據不同需求,通過不同工藝配比,物盡其用,被制成合劑、片劑、膠囊劑等各種形態。
制劑車間內剛剛完成良品智能檢測的成品。人民網 余樂攝
立足制藥本行,深耕“智能制造”,早在2013年龍鳳堂開始設計建造起,先進制造基因就被融入其中。
據介紹,龍鳳堂在業內首創出中藥整體物流系統、機器人投料系統,實現了生產執行系統在中藥提取中的應用,形成一整套完備的現代化中藥材前處理至提取整體解決方案,大幅提升中藥生產水平和質量管理效率。
2023年,它通過國家標準委對“中藥流程智能制造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試點”項目的驗收。今年6月,由其主導的《藥品生產企業質量風險管理要求及實施指南》團體標準正式實施。
在行業巨頭的引領與生物科技產業的集聚效應下,泰州市正迅速打造一個多元化的大健康產業網絡,涵蓋了藥品生產、醫療護理、長壽保健、營養食品以及休閑療養等多個領域。這一戰略布局不僅彰顯了泰州作為“健康之都”的鮮明形象,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張城市的名片愈發熠熠生輝,展現出無限活力和潛力。
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