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梁銀妍
近年來,監管機構繼續推動中長期資本進入市場,不斷優化資本市場環境和投資者結構。《上海證券報》記者獲悉,下一步,中國證監會將圍繞投資方改革等重點領域制定一攬子政策措施,進一步推動各類中長期資金增加股權資產配置,為各類機構投資者進入市場創造更有利的制度環境。
風應該是長期的。在行業專家看來,機構投資者比例的持續增長是《紐約時報》的趨勢,加強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是機構實現長期穩定回報和長期發展的關鍵。未來,隨著各類資產管理機構股權投資能力的提高,資本市場生態將進一步優化,在促進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和投資者回報之間形成良性循環。
為機構投資者進入市場
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引導中長期資金進入市場是監管部門不斷推進的重點工作。
近年來,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加快公開發行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引導基金管理人堅持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理念;發布了《個人養老金投資公開發行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為養老金進入市場開辟了渠道;召開機構研討會,鼓勵銀行金融管理、保險資本和信托基金進行股權投資和長期評估。
同時,以注冊制度改革為契機,監管部門為中長期基金進入市場提供了更多的制度效益。例如,新修訂的《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提高了中長期基金優先配售比例,提高了專業機構投資者參與的有效性,有效支持更多中長期基金參與注冊制度改革。
此外,正在實施倡導長期投資文化的措施。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行業協會最近發布的《公共基金行業文化建設自律公約》,基金管理人應倡導專業精神,忠實保護投資者利益,堅持價值投資,實踐長期理念。
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最近在陸家嘴BBS上表示,中國證監會將繼續大力發展股權基金,促進公共基金行業“總改善、結構優化”,支持證券基金期貨私募股權管理產品穩步發展,指導私募股權證券投資基金標準化、健康發展,進一步促進各種中長期基金增加股權資產配置,為各類機構投資者進入市場創造更有利的制度環境。
專業機構投資者
持股比例不斷上升
隨著資本市場改革措施的實施,包括公私募股權基金、證券公司資產管理、銀行金融管理、保險基金等專業機構的投資正在增長。
根據華西證券的統計,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專業機構投資者和外資頭寸在流通市值中的比例已從2017年初的15.8%提高到25.26%左右。在專業機構投資者中,公募基金持有的流通股市值占7.99%。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確認為,在a股投資者結構不斷改善后,投資者對市場趨勢的判斷可能更加理性,預計整體市場波動水平將趨同。同時,隨著機構投資者話語權的逐步提高,投資者挖掘高質量目標的整體能力有望提高,高質量公司被明顯低估的現象可能會減少。此外,a股從“散戶市場”向“機構市場”轉變后,市場定價能力有望提高,這將提高a股對海外公司和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公募基金產品總數超過1萬件,總管理規模達到26.03萬億元。與2012年底的1174件和2.8萬億元相比,數量和規模都有了很大的飛躍。
“這意味著個人投資者的財務管理概念逐漸改變,傾向于交給專業機構進行投資管理。”行業專家表示,專業機構投資者的穩步增長將進一步提高市場定價的有效性,優化資源配置,減少市場波動,挖掘市場價值。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開放的穩步推進,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積極拓展在中國的業務。數據顯示,自2014年滬港通與2016年深港通開通以來,外資持有的a股市值從2014年第二季度的0.34萬億元上升到2023年第一季度末的3.49萬億元,近十年增長了9倍。
促進市場風格
向價值投資、長期投資轉變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a股市場機構投資者比例的增加是大勢所趨,將推動市場風格向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轉變。
建信基金總裁張俊紅認為,在綜合注冊制度下,上市公司越來越多。許多上市公司來自科技前沿領域,業務模式相對新穎,對投資者的定價和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投資者的優勢更加突出,長期投資將成為主流,這將推動公司股價回歸企業的中長期基本面。
國泰基金總經理周向勇認為,公募基金只有踐行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理念,才能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為實體經濟提供安全穩定的融資環境。
這也對機構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新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上市,適者生存市場生態逐漸形成,缺乏專業能力投資者利潤可能性下降,投資價值發現更深入,投資決策更專業,風險定價更合理的專業機構將迎來“發展之春”。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大眾商報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互聯網新聞相關服務。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