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市的虎丘街道,有一家打擊樂器工廠肩負著一項莊重而偉大的使命——傳承蘇州傳統的鼓藝技藝。陸曉華,作為第五代傳承人,繼承了祖輩的手藝與責任,在現代社會中默默堅守著這份非遺文化的精髓。他不僅延續了家族的技藝,還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為這項古老的手工技藝注入了新的活力。
圖:非遺傳承人陸曉華手工制鼓
陸曉華出生在一個工藝世家,祖父陸榮根、父親陸惠民、叔叔陸慧良都是赫赫有名的打擊樂器制作大師。受家庭影響,陸曉華自幼便開始接觸和學習制鼓技藝。他記得,從小到大,家里的每一把鼓都是親手制作,祖父、父親以及叔叔精湛的技藝和那種心無旁騖的專注,一直深深感染著他。雖然選擇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陸曉華始終堅持著手工制作的傳統方式,時光荏苒,這份對鼓藝的熱愛與堅持已融入了他的血液。
他對制鼓的要求近乎苛刻,從選材到制作,每個細節都要求精益求精。無論是挑選木材,還是鼓皮的處理,每一步他都親力親為,絕不妥協。一個直徑約一米的花盆鼓,制作周期可達20天,天氣不好時甚至要延長至一個月。每一塊木板需要在露天晾干、烤箱烤制,確保不留水分;每一層鼓皮都要經過精細涂膠、精心縫合,直到厚度達到要求,他才會進入下一步。這份耐心與匠心精神,正是他作為非遺傳承人的象征。
圖:實木五音排鼓
在保持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陸曉華也在不斷嘗試創新,尋求制鼓技藝與現代需求的結合。他不僅致力于提升鼓音的質量和持久性,還在設計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進。例如,采用玻璃鋼替代傳統木材的方式,既能減輕鼓的重量,也能保持其音色的厚重與明亮。此外,他在鼓的裝飾上,結合了現代美學與傳統文化元素,賦予每一件作品獨特的藝術感。
陸曉華認為,非遺技藝的傳承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進行適應時代的創新。他通過不斷實驗,成功研制出適合現代舞臺演出的樂器,并將其推向國內外市場。如今,他的作品不僅暢銷中國大陸,還遠銷港臺以及歐美國家,受到了各地樂團和音樂愛好者的高度評價。通過這些創新,陸曉華讓傳統的制鼓技藝走向了世界,也讓這份歷史悠久的技藝在現代社會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圖:非遺傳承人陸曉華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合影
陸曉華深知,作為家族的第五代傳承人,肩上的責任重大。為了更好地傳承這項技藝,他不僅自己堅持帶徒授藝,還開設了多個制鼓技藝的培訓班。近些年,陸曉華積極參與當地的非遺傳承活動,通過舉辦講座、展示等形式,向公眾普及制鼓文化,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并加入這項非遺技藝的傳承行列。
他曾多次在蘇州及全國范圍內的民族樂器比賽中免費提供比賽用鼓,并且捐贈樂器支持少數民族音樂團體。他始終堅持,非遺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責任的傳遞。這份責任感,不僅體現在家庭中,更體現在他對社會和文化的貢獻上。
盡管成就卓越,陸曉華依然謙遜低調,認為自己肩負的責任遠未完成。他希望未來能借助更多平臺,讓傳統的鼓藝制作技藝被更多人認識,尤其是讓年輕一代更好地了解和參與到這項技藝的傳承中來。他計劃與文化機構合作,推動制鼓技藝的國際交流,讓更多國家的文化愛好者能夠了解并欣賞這項來自中國的傳統工藝。
陸曉華的故事,不僅是家族傳承的故事,更是一個匠人堅守和文化創新的故事。在他手中,非遺技藝煥發出了新生,跨越時空的界限,傳遞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光輝。
陸曉華以他堅定的匠心與無畏的創新精神,展現了對非遺技藝的忠誠與熱愛。他不僅是在制作一件件精美的打擊樂器,更是在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在未來的日子里,陸曉華將繼續走在傳承與創新的路上,成為更多人心中的“非遺守望者”。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大眾商報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互聯網新聞相關服務。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