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廬陵文化是新時代吉安市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精神源泉。為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把握“兩個結合”,深入挖掘廬陵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2024年5月26日下午,由中華文化促進會、中華詩詞學會和中國旅行社協會指導,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吉安市人民政府主辦,吉州區人民政府承辦,十里芳菲和麥咭文化協辦的“文化傳承發展·釣源對話”在美麗的釣源古村·十里芳菲隆重舉行。
“文化傳承發展·釣源對話”是首屆廬陵文化生態旅游節“廬陵十二吉事”主體活動之一。活動以“文化星火 燎原鄉村”為主題,主論壇設置了以文化人、以文塑旅、以文潤鄉、以文興村四大內容板塊,通過主題演講、高端對話、授牌儀式、廬陵非遺展演等方式,展風采、引眾智、促合作,在千年古村打造了一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高端對話平臺,切實推動了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吉安市委副書記、市長王亞聯致辭,吉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瑞峰,吉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梁德華,吉州區委書記尹冬茍,吉州區委副書記、區長羅青球及吉州區四套班子領導出席。
以文化人,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浙江省政府原黨組成員、浙商總會顧問鄭宇民先生提出文化的本質是“關乎人文、化成天下”,提供人類的生活形態。釣源古村落改造的真正價值不在于發展門票經濟,而是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提供了一個有效結合傳統文明遺存,承續中國文脈的新文明形態樣板。
鄭宇民
南開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楊克欣女士提到南開大學與吉安市攜手合作共建中國式現代化鄉村工作站,動員全校師生投身鄉村振興偉業。并與吉州區政府緊密合作推動“詩教潤鄉土”,深入發掘廬陵文化中的知識底蘊和革命基因,通過機制化、品牌化和高質量活動來發掘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之間的聯系。將從多層面、多維度開展合作,促進高校科研優勢與區域文化傳統的深度結合,共同探索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新模式和新路徑。
楊克欣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瑞波對鄉村振興政策進行了詳細解讀,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吉安市吉州區堅定弘揚廬陵文化,以此次釣源對話為契機,探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強縣建設、實現共同富裕的“吉安”經驗模式,也必將在鄉村振興實踐道路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中國農民研修學院副校長熊潘梁強調,鄉村振興需要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建議通過教育培訓、人才引進等方式,培養更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優秀人才。
以文塑旅,助推鄉村高質量發展
如果說“人才”是激蕩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那么“產業”是扎根鄉村振興的堅實土壤。全國工商聯旅游業商會常務會長、北京巔峰智業旅游文化創意股份公司創始人劉鋒博士提出鄉村旅游從粗放增長時代邁入精耕細作時代,需要踐行“文化頂天找靈魂、旅游創新造場景、業態落地出效益”提質增效三部曲。
劉鋒
作為農文旅產業融合的新標桿,本次會議所在地“釣源古村”擺脫了對傳統農業要素的依賴,成為一個能夠承載社會發展全要素的復合平臺。為了更好了解這一農文旅模式,在澎湃研究所運營總監周知秋的主持下,上海市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執行會長陳海云和十里芳菲創始人張蓓進行了對話。張蓓女士分享了釣源古村·十里芳菲開發運營的初心與實踐。正是釣源古村構建了高效賦能鄉村發展的新型生產力,作為經典案例進入由陳海云教授研究團隊及聯合國人居署國際專家的研究視野,有望成為全球范圍內傳統古村落保護、人類社群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性解決方案之一。
周知秋(左) 張蓓(中) 陳海云(右)
以文潤鄉,引領傳承創新新風
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文化的力量不可忽視。由克而瑞樂葦創始人胡曉鶯主持的對話環節,邀請了君蘭文旅總經理朱齊鶴和野望書房主人翟明磊,從“萬物有靈且美”的角度探討了文化與鄉村生活的交融關系,分享了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注入現代元素,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經驗。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源泉所在、根脈所系。會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張澤群與江西省吉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瑞峰進行了深入交流,李瑞峰部長提出吉安市在鄉村振興實踐過程中,融合了古色的傳統文化、紅色的革命文化以及綠色的生態文化,爭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張澤群(左)李瑞峰(右)
以文興村,鄉村振興蔚然成風
十里芳菲與中國農民研修學院聯合發起《蝴蝶返鄉計劃》,通過人才培訓、開店指導和場地支持,鼓勵青年回村創業,打造活力社區。此外,《江西民宿管家職業技能培訓考核中心》《南開大學文學院掛牌——詩教潤鄉土吉安站》《南開大學中國式現代化鄉村工作站》《浙江中醫藥大學和十里芳菲校企博士科研工作站》一系列授牌儀式,展示了文化賦能鄉村產業的具體行動,進一步夯實了釣源古村在鄉村振興中的示范作用。吉安市文廣新旅局及各縣(市、區)文廣新旅局共同簽署《我與鄉村有個約定-文旅賦能鄉村振興倡議》,莊重許下文旅助力鄉村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承諾。
“文化傳承發展·釣源對話”既有理論探究,也有實踐展示。活動設置夜游釣源體驗,包括“幸福九重門”走近釣源、宋韻非遺市集、吉安市十三縣(市、區)的非遺表演(3項國家級非遺、6項省級非遺、1項市級非遺、1項區級非遺)。其中,全堂獅燈、鯉魚燈、鯉魚燈等國家級非遺活動,采蓮船打蚌殼、表嫂茶等傳統才藝生動地展示了吉安豐富的民俗文化底蘊,吸引了眾多嘉賓的駐足觀看。來自各縣(市、區)的16個非遺攤位,包括吉州窯陶瓷燒制技藝、畬族銀器制作技藝、廬陵剪紙、安福火腿、吉州醬餅等各種傳統手工藝品和非遺美食,展示了吉安世代傳承的精湛工藝和深厚底蘊。
“釣源對話”的成功舉辦,是吉安市搭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高端對話平臺的里程碑式的一步,未來將持續邀約關注鄉村熱愛鄉村的賢者能人,持續探討和分享建設美好鄉村的先進理念和經驗,讓釣源古村成為輸出鄉村振興方法論的“達沃斯”。以釣源古村為代表的吉安市鄉村實踐正逐步成為全國鄉村振興新標桿。正如活動主題“文化星火 燎原鄉村”所倡導的,文化的星火已在廬陵大地上點燃,必將燎原全國,照亮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大眾商報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互聯網新聞相關服務。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