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穎見習記者曹原赫
今年上半年,機構調研熱情持續高漲。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今年以來接待機構調研的A股上市公司數量與接待總場次均超去年同期,其中機械設備、醫藥生物兩大行業的上市公司接待機構調研均超千次。
數據顯示,今年1月1日至6月30日,A股市場總計有2393家上市公司接待了包括基金公司、證券公司、陽光私募、保險公司、海外機構、QFII等各類型機構的調研,相較2022年同期的1860家,增幅達28.66%;A股上市公司共接待機構調研9626次,去年同期為8084次,同比增長19.07%。其中,560家公司期間累計接待調研機構超過100家。
公募排排網產品經理徐圣雄認為,今年以來機構加大調研力度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今年以來宏觀環境變化較大,各行業投資機會隨之變化,需要機構保持緊密調研,才能及時挖掘機會;另一方面,今年以來伴隨著A股市場的調整,越來越多的板塊和個股價值凸顯,從而帶動了機構調研的積極性。從機構調研取向來看,主要集中在高景氣或者具備業績反轉預期的行業。
具體來看,今年以來獲機構調研的公司涉及31類申萬一級行業中,有25類行業公司接待機構調研次數同比增加,其中計算機、機械設備、電力設備三類行業公司接待機構調研場次增長居前,分別同比增加244次、220次、196次。機械設備、醫藥生物兩大行業的上市公司接待機構調研均超千次,分別為1161次、1123次。
對此,金百臨咨詢資深分析師秦洪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述三類行業的龍頭上市公司大多分布在AI投資主線和中特估主線,而這兩條主線也是今年上半年機構資金、交易型資金重點關注的方向,成為機構資金調研的重點方向。后續走勢中,可以跟隨半年報業績的發布情況去評估這類公司估值與未來成長性。
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李名金提示,有機構調研可以提高公司的曝光度,對被調研的公司股價或多或少有刺激作用,但不能固執地認為被調研就一定會有正反饋。投資者在投資股票的時候要注意,不能僅僅以此作為投資依據,只能作為參考之一。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大眾商報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互聯網新聞相關服務。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