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簡稱廈心)王焱教授團隊成功為一名高齡老人植入新型可回收無導線起搏器,為全省首例,也是全國首批開展此項技術的醫院之一。
廈心王焱教授率團隊開展全國首批可回收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
老人兩次突發暈厥
新型起搏器來“救急”
起搏器被喻為心臟備用“小馬達”,它是一種植入于體內的電子治療儀器,能自主識別心臟電活動情況,并發放電脈沖刺激心肌,從而帶動心臟跳動。此次接受這款新型起搏器植入的是73歲的應大爺,他曾兩次在騎行時突然暈倒,被送到醫院,檢查發現老人心動過緩,最慢心跳每分鐘僅37次,甚至出現心臟停跳的情況,最長停跳時間達5秒。據介紹,人體的正常心跳為60-100次/分鐘,如果低于40次/分鐘,可能引起頭暈、乏力等癥狀,嚴重時會導致暈厥。
經廈心電生理團隊評估,老人急需植入起搏器提供“動力”,幫助心臟恢復正常的心跳。除了有心跳慢、房顫等心臟“電路”方面的問題,老人還患有冠心病,需要進行抗凝抗栓的藥物治療,“老人家比較瘦,如果植入傳統的有導線起搏器,起搏器囊袋破潰、導線磨損,引起感染的風險較大?!睆B心心內科主任醫師蔡彬妮表示,“新型可回收無導線起搏器的出現,讓他有了更好的選擇?!?/p>
傳統起搏器(左)與新型可回收無導線起搏器(右)的對比。
比7號電池更小巧
壽命更長還能微創回收
據了解,傳統的起搏器約為手表表盤大小,通常埋植在上胸部的皮下,導線通過靜脈到達心臟。導線頂端的電極固定在心臟的內側面心肌上,刺激心肌產生收縮,患者雖然看不見但基本能摸得著設備。
與傳統起搏器不同,本次植入的起搏器體積小、重量輕,大小僅為傳統起搏器的十分之一,比7號電池更小巧、更纖薄。它通過螺旋固定機制直接連接到心臟的內表面,如同螺絲釘一般植入在心臟組織中,無需植入導線,患者完全感覺不到它的存在。而且其電池壽命長達12年以上,如果需要改變治療方式或者將來要更換該系統,還可以微創取出該設備,實現可回收。
蔡彬妮介紹,“這種起搏器植入不需要在胸部切開切口來制作起搏囊袋和植入導線,操作更簡便、微創,手術時間和術后恢復時間顯著縮短,也減少了患者出現潛在的導線感染和相關并發癥的可能性。同時由于沒有導線,患者也可以更加自由地活動?!?/p>
最終,歷經一個多小時的手術,這枚小巧的新型起搏器成功植入應大爺的心臟里,老人的乏力、心悸、頭暈等癥狀顯著改善,心臟重新恢復了活力。(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大眾商報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互聯網新聞相關服務。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