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彭妍
近年來,金融機構發售綠色金融債券的熱情不減。前不久,有大部分銀行表示將發售新一期綠色金融債券。《證券日報》新聞記者依據Wind數據分析發覺,截止到6月12日,近年來銀行業發售綠色金融債券規模超過2430億人民幣,與去年同期相比提高88.26%。除開積極主動發售綠色金融債券以外,節能低碳產業鏈也成為當下金融機構貸款投放熱門話題方位。
中行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杜陽對《證券日報》記者說,現階段,商業銀行不斷加快自主創新綠色金融產品,逐漸形成了多樣化的綠色金融產品管理體系,達到各種顧客翠綠色、低碳環保、可持續性發展資金需求。在其中,綠色債券是傳統的商品,發展方式已經由規模擴張進到品質提高環節。綠色債券同是綠色金融產品管理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雙碳戰略目標實現給予立即融資計劃書。
6月8日,興業取得成功發售2023年第二期綠色金融債券,發行規模為230億人民幣,時限3年,息票率2.66%,募資專項用于綠色產業項目借款。除開興業以外,恒豐銀行、中信等大部分銀行前不久也表示將發售新一期綠色金融債券,其中就有百億經營規模等級。
據統計,除開發售綠色債券外,增加翠綠色貸款投放、包銷綠色債券都是近些年商業銀行在綠色經濟行業持續推進的核心。
此前,中國央行2023年一季度金融機構看向數據報告,資料顯示,2023年一季度末,外幣存款翠綠色貸款額24.99萬億,同比增加38.3%。在其中,看向具備直接或間接碳中和經濟效益新項目貸款分別是9.19萬億和7.47萬億,總計占綠色貸款的66.7%。
東方金誠金融創新部助理總經理方怡向對記者表示,金融機構不斷完善銀行環保產品管理體系,提高自己的金融創新體系建設,完成自已的業務流程優化發展趨勢。與此同時,金融機構為了滿足更廣泛的綠色債券派發,適用翠綠色市場發展,發售綠色金融債券可以提升負債成本、改進資產負債結構,將負債成本改善的效用逐漸傳達到綠色債券工程中,在保證有效經營效益的前提下,充分滿足環保產業資金需求。
現階段,國家對低碳發展更加高度重視,正確引導金融資本向翠綠色行業歪斜也取得一定成果。在這樣的背景下,市場對于金融企業服務實體經濟低碳發展層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華創證券調查報告覺得,從翠綠色金融體系經營規模來說,翠綠色資金需求不斷發展,金融機構根據綠色債券、綠色債券等服務撬起大量資金分配綠色項目,在指引資金流入層面能夠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金融創新領域,不同種類的銀行業應當如何激發各自的優勢,完成差異化經營?方怡向表明,大型銀行首先進一步擴大金融創新業務流程成效,提升金融創新經營規模,營銷推廣金融創新業務流程工作經驗;同時要在氣候環境風險管理、翠綠色金融創新產品開發設計等多個方面增加科學研究幅度,多種渠道、多種形式擴展國際性金融創新協作與業務;其次,可以充分利用科技創新賦能金融創新,應用大數據技術、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技術開展數學模型智能標價,增強翠綠色金融體系高效率。地區民營銀行的金融創新業務流程應大量根據自己運營、目標消費群體,同時結合地區行業屬性開展差異化經營。
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