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9月16日訊(編輯 劉超鳳)針對近期自媒體關于“IPO再融資關閘、上市門檻提高”的傳聞,證監會辟謠否認。
證監會本周五的答編輯問就五個方面的傳聞回應市場關切。
一是IPO發行節奏。不存在IPO“關閘”的情況。上市公司再融資也不存在“關閘”情況;
二是支持科技企業發展,進一步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三是發行上市條件。目前,各板塊的定位、發行和上市條件、信息披露要求等沒有變化,不存在提高上市門檻的情形;
四是部分在審企業撤回。對于媒體報道中涉及的產能過剩、周期性強及天花板低的行業企業,審核實踐中,證監會、交易所充分關注行業發展趨勢以及發行人自身情況,根據產業政策、發行條件、板塊定位嚴格審核把關;
五是嚴把審核質量關。發行上市審核中嚴防嚴查欺詐發行,壓嚴壓實發行人和中介機構責任,保持高壓態勢,以零容忍態度打擊財務造假,從嚴從重查處。
多位投行人士此前告訴財聯社編輯,“審核節奏有放慢,但IPO暫停有夸張成分”,“不至于暫停,影響太大。”也有行業人士表示,“近期階段性收緊IPO節奏,有望給予市場信心。”
從數據來看,本周IPO常態化發行,審七過七,審核了7家公司且全部獲通過。今年前8月,IPO募資規模同比下滑29%,再融資規模也有所滑坡。
不存在IPO、再融資“關閘”
近期,針對自媒體報道新股發行上市關閘、發行上市標準變化等情況,證監會表示關注到相關信息,但這些市場傳聞不一定全面、準確。
關于IPO發行節奏,證監會加強一二級市場的逆周期調節,在充分考慮二級市場承受能力的基礎上,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更好促進一二級市場協調平衡發展。近期階段性收緊IPO節奏,是維護市場穩健運行的安排,證監會、交易所IPO受理、審核、注冊等相關工作沒有暫停,不存在IPO“關閘”的情況。上市公司再融資也不存在“關閘”情況。
據了解,投行圈近期確實有關于“IPO暫停”的傳聞。滬上一位投行人士告訴財聯社編輯,“所謂的會議紀要是一家投資機構的,審核節奏確實是有放慢,但不至于暫停,有夸張的成分。”另一位投行人士表示,“不至于暫停IPO,影響太大了。”
據悉,本周IPO常態化發行,審七過七。本周IPO共審核7家公司,7家獲通過。科創板審核1家獲通過;深交所主板審核1家獲通過,創業板審核2家獲通過;北交所審核3家獲通過。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8月末,共有245家企業在A股首發上市。2月至8月期間,平均每月有30多家企業首發上市。今年以來IPO仍常態化發行。
今年前8月,IPO募資規模達到2954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再融資方面也如此,今年前7個月,上市公司再融資金額比2022年同期減少574億元,再融資規模有所“滑坡”。
不存在提高上市門檻
證監會強調支持科技企業發展,深入推進科創板建設,堅守科創板定位,支持六大行業中符合條件、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硬科技”企業通過科創板做優做強,引導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證監會正在研究制定資本市場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行動方案,進一步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證監會重提“促進科技、產業和金融良性循環,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早在今年4月28日,證監會發布《推動科技創新公司債券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進一步健全資本市場功能,積極推動構建科技創新企業全生命周期債券融資支持體系。
其中就包括:推出科技創新公司債券試點并轉入常態化發行,穩步擴大發行主體范圍,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進暢通科技創新企業直接融資渠道等等。
證監會對發行上市條件也有表述。試點注冊制以來,證監會堅持信息披露為核心,進一步明確板塊定位,精簡優化發行條件,設置多元包容的上市條件。滬深北交易所各有側重、協調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可以滿足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上市融資需求。目前,各板塊的定位、發行和上市條件、信息披露要求等沒有變化,不存在提高上市門檻的情形。
撤否企業多為穩定性不足、業績下滑
關于在審企業的撤回,證監會提到,近期撤回的企業,主要存在控制權穩定性不足、業績下滑等影響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的問題。對于媒體報道中涉及的產能過剩、周期性強及天花板低的行業企業,審核實踐中,證監會、交易所充分關注行業發展趨勢以及發行人自身情況,根據產業政策、發行條件、板塊定位嚴格審核把關。
Wind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截至9月15日,滬深交易所IPO撤否企業共計221家,其中210家公司為主動撤回,11家為IPO上會被否決。
從主動撤回家數來看,中信證券、海通證券、中信建投證券、民生證券、中金公司遙遙領先,分別有20家、16家、14家、14家、13家企業主動撤回材料,其中民生證券、海通證券、中金公司的撤否率均超過10%,甚至高達15%。
在財聯社此前的報道中,多位受訪的投行人士表示,來自產能過剩行業、周期性強及天花板過低行業的企業難以過會上市,主要系缺乏核心競爭力。
8月以來,超過一半的撤材料企業是消費型企業,包括大洋世家、書香門地、老鄉雞、沃隆食品、鮮美來等。這些企業的財務數據并不差,比如老鄉雞2019至2021年的利潤均在1億元以上。但消費型企業IPO闖關的難度越來越大,部分消費型企業選擇通過港股上市,但是面臨著估值縮水的風險。
壓嚴壓實中介責任
對于嚴把審核質量關,證監會表示,試點注冊制以來,證監會實施更加嚴格、透明、審慎的發行上市監管,充分運用多要素校驗、審核問詢、現場檢查等方式加快問題企業出清。發行上市審核中嚴防嚴查欺詐發行,壓嚴壓實發行人和中介機構責任,保持高壓態勢,以零容忍態度打擊財務造假,從嚴從重查處。
9月8日,證監會官網發布一批針對證券公司投行業務的監管措施。據了解,這是上半年針對“一查就撒”、“帶病闖關”等突出問題,證監會組織開展的8家撤否率較高的券商投行內控現場的處理結果。
最終,根據問題的類型、性質和數量分類采取措施,證監會對中天國富采取監管談話的監管措施,對國信證券、華西證券、西部證券采取責令改正的監管措施,對華創證券、中德證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
同時,證監會也對16名相應證券公司主要負責人、分管投行業務負責人、內核負責人、質控部門負責人等分類采取監管措施,并要求公司對相關責任人員進行內部追責。
在滬深交易所主板注冊制首批企業上市儀式上,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表示,與核準制相比,實行注冊制不僅涉及審核主體的變化,更重要的變化體現在4個方面。
一是理念的變化,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監管部門不對企業的投資價值做判斷。
二是把關方式的變化,主要通過把好信息披露質量關,壓實發行人信息披露第一責任,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
三是透明度的變化,審核注冊制的標準、程序、問詢內容、過程、結果全部公開,監督制衡更加嚴格,讓公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四是監管執法的變化,對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等各類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露頭就打,實行行政、民事、刑事立體處罰,形成強有力的震懾。
實踐表明,注冊制改革是一場觸及監管底層邏輯的變動,刀刃向內的變革,牽動資本市場全局的變革,影響深遠。
(來源金融界)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大眾商報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互聯網新聞相關服務。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