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晚間,中基協公布今年二季度基金銷售機構公募基金保有規模數據。
在今年二季度中,股債市場再現“蹺蹺板效應”:股市表現低迷,股票ETF受到資金的逆勢追捧,券商渠道的權益類基金保有量規模多數出現了明顯抬升;與此同時,股市表現不佳的市場中,債基、固收類產品更受投資者青睞,銀行、第三方的非貨保有規模出現了明顯增長。
總體來看,二季末基金代銷機構保有量百強榜中,非貨規模繼續增長超2500億元,不僅展現了資金向領先平臺進一步集中。
多家券商權益保有規模逆勢增長
主因:股票ETF“越跌越買”
在今年二季度的市場中,由于A股市場震蕩收跌,滬深300指數區間跌幅超5%,主流基金銷售機構的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也同期出現下降。
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招商銀行權益類基金保有量5924億元,環比一季末減少415億元,規模跌幅逾6%,目前仍位居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首位。
同期,螞蟻基金權益類基金規模也縮水313億元,保有規模達到5545億元,仍位居第二名。另外,天天基金、工商銀行保有規模都超過4000億元,但同期權益類基金縮水也超200億元,規模萎縮幅度在4%-7%之間。
另外,交通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中國銀行的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萎縮也超過百億體量,都在二季度的低迷市場中,權益類保有量規模出現縮水。
值得關注的是,在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前十強中,中信證券、華泰證券同期逆勢出現增長,權益類保有規模在二季度分別增長63億元、15億元,與前8名“隨行就市”規模縮水形成了鮮明對比。
此外,在權益類基金保有量前100強中,平安證券、東方財富證券、銀河證券、招商證券等多家券商保有規模逆勢增長,在二季度權益基金規模增長榜單中位居前列,受到了市場的關注。
一位券商資深人士對此表示,今年二季度券商渠道的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增長,主要有賴于股票ETF“越跌越買”,規模實現了逆勢增長,而券商是保有場內ETF產品的重要渠道,銀行、第三方渠道主要為主動權益類基金和場外指數基金,場內ETF規模的增長,主要增量也體現在了券商權益保有量中。
債基、固收類產品銷售不俗
銀行、第三方非貨保有規模增長明顯
“得之東隅,失之桑榆”,雖然在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上,銀行和第三方不及券商,并出現了規模的萎縮,但在非貨保有規模上,這兩類機構的表現卻可圈可點。
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螞蟻基金非貨保有規模為12667億元,仍位居行業首位,環比一季度末新增211億元。招商銀行同期也有98億元的增量,最新非貨保有規模達到8044億元。
從保有量百強榜看,北京匯成基金銷售有限公司非貨規模增長最多,二季度規模激增363億元,達到1726億元,規模增幅達到26.63%。另外,興業銀行、基煜基金、平安銀行等多家機構,非貨規模增長也超過了300億,規模增量位居行業前列。
在二季度的非貨保有規模增長榜單中,也頻頻出現銀行、第三方的身影。
比如螞蟻基金新增211億元,京東肯特瑞、騰安基金等都有百億體量的增長;銀行渠道中,興業銀行非貨保有規模新增339億元,位居銀行業首位,平安銀行、上海銀行也分別有300億元、200億元的增量。同期,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也有153億元的非貨保有規模增長,在保險渠道中位居首位。
據上述券商資深人士分析,第三方渠道在二季度增速亮眼,螞蟻、基煜、匯成在非貨保有增長上均超過200億,但股混保有出現凈減少,說明二季度的債基銷售不俗。同樣,銀行渠道的股混保有規模普遍下降,但非貨總量保有卻多有提升,說明了二季度銀行代銷機構的產品銷售多以固收類產品為主,特別是在LPR下行的大背景下,債券類的公募基金產品在居民財富管理的資產配置占比提升。
而在券商方面,中信證券、華泰證券的“券商保有一哥”爭奪戰仍然膠著。
截至二季度末,華泰證券股混公募保有規模1297億元,與中信證券差距75億元,而在一季度差距為27億元,二季度差距進一步拉大;非貨公募保有規模方面,華泰證券為1517億元,與中信差距191億元,比一季度142億元的差距也在拉大。
(來源金融界)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大眾商報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互聯網新聞相關服務。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