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上午, 浙江省溫州市白鹿洲公園內清音婉轉、水袖翻飛,一段曼妙動人的永嘉昆曲折子戲表演,拉開了2024年溫州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的序幕。
開幕儀式上,主辦方為“甌潮非遺”創意賽獲獎作品頒發證書(金、銀、銅、優秀獎代表),還舉行了“溫州市非遺對外傳播研究中心”揭牌儀式,以及為“甌越非遺百家坊”“溫州市優秀非遺傳承基地”“溫州市優秀非遺體驗基地”授牌活動。
溫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黨組書記張志宏表示,本次“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我們專門邀請了上海、江蘇、安徽與省內其他城市23個項目參展,共同展示長三角地區非遺保護成果,推動三省一市非遺保護協同發展,為長三角地區文旅融合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美好生活 非遺同行
長三角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留下了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人類非遺項目數約占全國總數的一半。此次長三角非遺精品展以“江南好風景 只此夜南塘”為主題,設有“人類非遺區”“非遺美學區”“非遺共富區”“非遺美食區”四大展區,集中展示長三角地區非遺項目54項,凸顯長三角地區非遺保護工作的輝煌成就,推動非遺交流互鑒、繁榮發展。
同時參展的還有31項溫州市非遺代表性項目。這些項目多角度展示了溫州豐富的非遺資源,全方位營造“可看、可玩、可學、可購、可體驗”的非遺盛宴。溫州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素有戲曲故里、中國工藝美術之都等美譽。目前,全市共有永嘉昆曲、樂清細紋刻紙、瑞安木活字印刷術、泰順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4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5項,浙江省級159項,溫州市級779項;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7位,浙江省級230位。全市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項目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及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數量,均居長三角地區城市前三。溫州市本級非遺保護發展評估指數更是連續六年位列浙江第一。
各式項目 大展風采
據溫州市非遺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溫州瑞安東源木活字印刷術是已知的我國唯一保留下來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藝,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堪稱世界印刷術的活化石。今年67歲的王釧巧是木活字印刷術的省級非遺傳承人,他替宗族修家譜、理血脈,在日復一日刻字排版的生涯里,成為了傳統譜牒文化和印刷技術的守護者。“木活字要留存,作為傳承人,我有責任有義務,不能讓老祖宗的授藝斷在我們手里!”王釧巧動情地說。
色彩明麗的安徽漆器令人眼前一亮。“徽州漆器髹飾技藝是一門不斷與原材料‘親近’的手藝。晾漆時間的長短、溫度的變化、打磨的程度……每一個細節,都影響著成品最終呈現的紋理、質感和圖案效果。”展位主人奚建輝說,“我是第一次來溫州,感謝主辦方的邀請,使我有機會與這里的平陽漆器互相學習、交流,不虛此行。”
曹素功墨錠制作技藝是中國書畫墨錠的傳統手工制作技藝。墨以模具鈐壓成型,墨錠制作是從原料到墨錠成型的工藝操作流程,墨模雕刻因木材質模具雕刻的藝術性,成為從墨錠制作技藝分離出來的獨立的制作技藝。周虎臣毛筆制作技藝集湖筆、水筆、書畫筆三大制筆技藝之大成,融會我國南方制筆技藝,創導了海派毛筆,使海派毛筆與海派書畫相伴而生。“在300多年的歷程中,無論是家族傳承,還是師徒傳承,都是一對一的口傳身教,世代相傳,其中關鍵技藝,是憑藝人的悟性和感覺得以掌握的‘絕活’。”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筆墨有限公司人事經理徐穎說,“這次我們帶了一些精品過來,現場購買量遠超我們的預期,令人欣喜。”
大豐瓷刻展位前,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來自江蘇的“鄉村工匠”陳銀付介紹說,大豐瓷刻以瓷件為載體,以鋼鑿、鐵錘為工具,利用瓷器本身特有的麗質和鑿刻后產生的崩瓷效果,將鑿刻技法與刀法巧妙結合在一起,把作品的物象肌理生動呈現于瓷件表面。“現代瓷刻,已經從藝術欣賞走向生活日用。我們也正努力用現代的設計手法,讓非遺技藝融入當代生活。”陳銀付說。
2010年12月,總投資2800萬的甬城非遺博物館——浙江寧波金銀彩繡藝術館落成,展廳集制作、展示于一體,館內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擁有550 多件彩繡藏品,不僅展現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銀彩繡的古老歷史,更讓人感受到了這一古老“國寶”的時尚氣息。寧波金銀彩繡是在真絲質地的面料上用各色彩線繡制、金線和銀線盤繡而成的漢族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寧波金銀彩繡傳承人裘群珠堅信,她可以將金銀彩繡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了解金銀彩繡,保護和參與到這門傳統手工技藝中來。
一路行走一路察看,一邊聽講一邊體驗,這些國家級非遺項目因其獨特的技藝,在溫州南塘河邊各領風騷,讓人陶醉。
非遺盛宴 活色生香
在活動現場,四大精品展區配套互動體驗區、舞臺展演區等,這些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市民游客津津樂道。
“南塘風景美,非遺技藝高。今天有幸體驗了木活字印刷、剪紙等非遺技藝,讓我感受到了溫州這座城市生機勃勃的文化氣息、兼收并蓄的大氣風范,這樣的活動挺有創意的。”來自北京的游客小謝感慨地說。
此次活動也在另一個方面展現了溫州非遺適應時代變化,融入現代生活的特點,期間參加的“溫州非遺購”活動的店鋪數量達40多家,其中有“茶區”5家、“美學區”17家,“非遺美食區”7家,并設有17個養生美食體驗攤位。借助本次活動,在全市形成了“非遺遍地開花”的景象,一些非遺項目也從“小圈子”走向“大市場”,吸引更多人參與到非遺保護和傳承中來。
確實,溫州人杰地靈,文化璀璨,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2022年度中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溫州朔門古港遺址重現“千年商港”盛況,成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有力見證。近年來,溫州市堅持“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享”的宗旨,堅持以“見人見物見生活,共建共享共富有”為工作方針,扎實推進“非遺在社區”全國試點工作,完成三年建設101家“甌越非遺百家坊”的目標,真正將“非遺小場館”建到群眾家門口,展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非遺新生態。同時,借助“東亞文化之都溫州活動年”,推出“讓世界看見溫州非遺”系列傳播活動和“經典非遺一臺戲”“戲從溫州來”等非遺品牌節目,提高溫州非遺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5月31日,《溫州市永嘉昆曲保護條例》通過省人大常委會批準,以立法之力破解永昆發展難題,推進非遺系統性保護。
此次活動多角度展示了長三角地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群眾呈現全方位的非遺體驗。比如,人類非遺展示區集中展示四省市地區9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其中溫州4項),讓大眾領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獨特韻味;美學非遺展示區則聚焦非遺在生活美學、時尚潮流方面的創新嘗試,將上海、江蘇、安徽、浙江等地精美的非遺作品進行美學展示,讓大眾感受到非遺藝術的獨特魅力;共富非遺展示區則展示非遺技藝在推動地區共富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讓大眾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助力地方經濟發展;非遺美食展示區則匯聚溫州的各類非遺美食,讓大眾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也能領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味與特色。
供稿 周方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大眾商報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互聯網新聞相關服務。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