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預見2025吳曉波年終秀”在廈門海峽大劇院拉開了帷幕。這是第十場,也是最后一場年終秀。
在本次年終秀開始前,財經作家吳曉波曾多次表示,這是“一次有儀式感的告別”。而它的主題,是“下定決心過好每一天”。
他希望通過這次“講述”,為更多人帶來思考和行動的靈感,幫助人們在迷茫中堅定自我,在困境中重燃勇氣。
遇見 2024:跌宕中重建信心
在上半場分享中,吳曉波選擇用三位創業者的故事作為開場。
“亡命之徒” 般的小鵬匯天創始人趙德力;因業務收縮而為續費煩惱的“頻道超級會員”Harry;直面撤資壓力的前文創行業新星譚大俠。
他們的故事,勾勒出了2024年創業者們的眾生相,有人迎來了曙光,有人在黎明鏖戰,有人在冬夜徘徊……時代的顛簸傳導向下,不甘屈服的人仍在堅守。
這值得掌聲,但回到當下,我們需要正視眼前的挑戰。
吳曉波表示“此時此刻,我們正站在新周期的起點?!倍@個起點,又由“經濟發展周期、地緣政治周期、技術變革周期”三個起點構成。
如此復雜的局面,讓不確定性成了最大的時代背景。過去的經驗不再值得依賴,人們變得缺乏信心、踟躕不前。而克服陌生感,成為重建信心的首要前提。
為此,吳曉波給出了五個極具啟發的方法論。
首先,是要“相信國運,深入了解經濟周期”。當下中國經濟進入了康波周期的第三階段,但增速換擋至中低區間,并不等于低欲望社會,也不等于停滯與無所作為。
其次,是“回到專業,看回自己”。企業家無需盲目跟風,堅守專業,找準自身定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
第三,是“用好新工具,長出新能力”。 如今新工具的嘗試成本低廉,人們應摒棄抵觸情緒,讓它成為發展的助推器。比如傳統行業的一線員工們,借助飛書提升工作效率。
第四,是“放棄對標,勇于創新” 。模仿全球標桿快速成長的打法,已不再適應當下環境,領航者唯有創新才能破局。比如海爾的六次戰略升級、品牌創新、全球化布局,比音勒芬堅守細分、鎖定高端,安踏的“超級安踏”戰略等等。
最后,是“相信年輕,接受反叛” 。老一輩企業家們的經驗固然寶貴,年輕一代的思維和行動同樣極具價值。比如那些在1688超級工廠的大賽中嶄露頭角的年輕人,他們是助推傳統制造業產業升級,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
上半場尾聲,吳曉波感慨道,中國企業家是最不需要打雞血的一群人,時代的冷氣吹不滅他們的熱血。相比所有的賺錢機會與政策紅利,他們更需要的是“尊重”。
民營經濟從“草根”到“樹根”,對中國家經濟發展貢獻卓著。當人們敬其所能,他們自然盡所能。
中場聚焦:全球化機遇
伴隨《鼓浪嶼之波》的悠揚旋律,年終秀進入中場環節。吳曉波將視野拓展至全球,深入剖析了中國企業出海的現狀、特征、面臨的挑戰以及應對策略。
他指出,在 2004 - 2024 年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激增 35 倍,近十年的增幅更是高達 81%,同時 A 股上市公司海外建廠數量呈穩步上升態勢。
“老三樣”的頭部企業,大多已經完成全球化布局;“新三樣”的頭部企業,正在加速出海步伐。而這是中國企業正經歷著工業革命以來,史上規模最大的制造業大遷徙。
和亞洲地區發生過的另外一起“制造業大遷徙”—— 日企業海不同,中國企業出海有五大新特征:
其一,不僅是產能的梯級轉移,更是市場的梯級開發。比如金牌家居,不止在海外建廠,更致力于將中國家居極具優勢的“智能制造”與“定制化服務”推廣向全球家庭。
其二不僅是工廠的新建,更是工業園區的整體開發。如柬埔寨紅豆工業園區、華立集團泰中羅勇工業園等,規模宏大,配套齊全,吸引眾多企業入駐,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其三,不僅是產能的單向輸出,更是供應鏈的整體聯動。比如建發集團的 LIFT 供應鏈服務模式,為出海企業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讓中國企業在海外具備強大的協同作戰能力。
其四,不僅是企業的單打獨斗,更是政企攜手的協同作戰。比如紹興柯橋企業家赴埃及種棉花,背后是政府搭建的綜合服務平臺,進行全方位保障。
其五,不僅是制造能力的輸出,更是商業模式的全球化創新。比如名創優品憑借中國供應鏈優勢與全球IP合作,將中國文化與優質產品傳遞給世界各地消費者。
當然,中國企業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日本企業出海面臨的八大經典難題,中國企業也正一一遭遇。
而面對出海之路上的荊棘,吳曉波提出理性、建設性、避險性三原則,在機遇面前保持冷靜頭腦,制定合理戰略;遇到問題積極解決,為當地創造價值;提前防范風險,確保出海行穩致遠。
同時,華商出海產業聯盟順勢而生,建發牽頭,聯合各方力量,為出海企業構筑資源共享、合作交流的堅實平臺,助力企業乘風破浪,逐鹿全球。
我們期待一個經濟學意義上的“影子中國” 誕生,并反哺中國內。
預見 2025:新周期引擎啟動
在下半場的“預見2025”中,吳曉波回顧了自己上一年的“預見”。其中有的已在經濟浪潮中應驗,成為現實的注腳;有的仍如航船遠處的燈塔,等待時間去驗證。
而對于即將起航的 2025 年,吳曉波指出,這將是新經濟、地緣政治、技術變革三周期疊加的關鍵之年。 “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在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之間,回到產業的現場,去找到那個新周期的引擎。
隨后吳曉波給出了他認為的,2025年可能發生的一些現象和趨勢。
第一.政策寬松,利平內需:新周期的政策轉折,重點在于增強消費信心和擴大收入利基。民生保障領域投資,對促進消費有重要性。
第二.職業甦新,升級再進:直播等新經濟模式催生新崗位,新職業教育需求旺盛;制造業技術人才緊缺,職業教育投入資源嚴重不足,影響大學生就業觀念。
第三.AI原住民初代誕生:隨著技術快速發展,AI 原住民崛起,如義烏商戶使用人工智能數字化平臺提高貿易效率;AI 電腦等產品誕生,推動智能體發展,如聯想發布全世界第一臺AIPC。
第四,行業模型元年到來:行業大模型將重構所有制造業和服務業的信息基礎設施,以百度智能云為代表的新質基礎設施,將有力助推行業大模型的應用落地。
第五,零碳經濟能者先行:零碳將成為全球貿易競爭焦點,為應對歐美綠色壁壘,中國企業需將碳中和納入戰略目標,推動產業升級,打造零碳產品。
第六,創造需求能力整合:企業需要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引導消費者需求,并通過能力整合實現競爭優勢的提升。比如極氪,通過技術、業務、品牌等一系列能力的整合,完成自我革命,實現降本增效。
第七,設計先行“三家融合”: “以舊換新” 帶動消費,家裝設計師成為流量入口,推動家裝“智能家居、零碳化、適老化”升級。紅星美凱龍已在41個城市46個商場搭建M+高端家裝設計中心,吸引5000+設計師入駐。
第八“又跑又唱小城風光”:以馬拉松、演唱會、小劇場等為代表的體驗型產品,促進當地文旅產業融合多元發展;小城文旅各具特色,創新活躍,帶動地方經濟文化繁榮。
回首十年,年終秀不止見證了宏觀經濟的跌宕、微觀商業的變革、新興科技的沖擊、行業轉型的陣痛,也陪伴無數觀眾走過了一段段難忘的人生旅程。
而財經作家吳曉波一如既往,以敏銳的洞察和深刻的見解,為線上線下的觀眾們獻上一場精彩絕倫的知識大秀,也為這十年的陪伴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從“一年一度”到最后一場,蘇東坡說的“行于可行,止于當止”,或許正是此時。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大眾商報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互聯網新聞相關服務。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