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程
“做并購的投資者今年真的很忙!一堆要賣和買的項目來找你。我真的希望每周出差幾次。”“這種忙碌的節奏從年初開始。今年春節正月初九上班。結果第七天接到公司電話,趕緊去北京討論一個海外并購項目。”
近日,券商投資銀行、投資機構等從事并購業務的人士向《上海證券報》記者回顧了上半年的工作狀況——忙碌,這似乎成為并購市場復蘇的明顯信號。根據iFind數據,今年以來,a股市場披露了2047年并購事件,同比增長18%。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并購市場正迎來期待已久的觸底反彈。
一些投資銀行家表示,隨著全面注冊制度的實施,IPO和并購的“蹺蹺板”正在慢慢調整方向,不再是“一邊倒”。2019年注冊制試點開始時,一級市場的公司聚集在一起等待IPO,并購市場突然“入冬”。經過四年的逐步發展,并購市場再次在“殼”資源不再稀缺、IPO與并購估值差收斂、特定行業公司IPO受阻等因素的推動下綻放出吸引力。
記者在接受采訪時了解到,產業整合將成為新一輪并購市場的主題。然而,在并購市場逐漸復蘇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警惕追求新熱的并購投機現象。投資銀行家提醒說,這些并購大多存在投機心理,使得并購偏離了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并購市場生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并購市場加速復蘇
談到注冊制試點初期并購的情況,聯儲證券總經理助理尹忠余心中充滿了痛苦和辛辣:“這段時間不敢說是對并購人員的‘毀滅性打擊’,但真的很難。我們的并購業務甚至在一年內虧損,團隊培訓的關鍵業務人員在痛苦中轉行。”
北京一位專注于并購的投資銀行家也有同樣的感受:“當時,更不用說收到項目了,我整年都看不到任何機會。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期待IPO。”
關注當下,并購市場終于苦盡甘來。許多投資銀行家覺得今年并購市場明顯回暖。尹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的磨底,2023年并購市場出現反彈跡象。數據證實了這一趨勢。iFind數據顯示,今年a股市場披露2047年并購事件,同比增長18%。
在數量反彈的背后,質量也發生了變化。目前,上市公司在并購策略上更傾向于產業整合。許多公司在公告中表示,并購帶來的“1+1”>2”效應。思瑞浦最近宣布計劃收購創新微95.66%的股份。交易完成后,兩者將在現有產品類別、客戶資源和銷售渠道之間形成積極的互補關系,實現業務的有效整合,擴大公司的整體銷售規模。
從細分行業來看,汽車、電子、基礎化工、機械設備等行業都是今年并購的熱門軌道。尹中宇表示,未來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興軌道的企業將通過并購積極發展壯大。同時,紡織、化工等傳統產業也將通過并購完成整合。
從并購主體的角度來看,國有企業在并購市場上越來越活躍。今年,凌云股份、徐工機械、皖天然氣等數百家國有上市公司并購。許多投資銀行家預計,隨著政策的持續升溫,國有企業未來的并購行動將更加密集。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近日召開的專題會議提出,中央企業下一步要把握新的定位,肩負新的使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上市公司為平臺進行并購重組,幫助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
隨著這一輪并購的復蘇,冰凍多年的跨境并購正在逐漸復蘇。公司全資子公司計劃在新加坡收購一家物流企業LHN Logistics Limited 新加坡100%股權,交易價格3800萬元。密爾克衛表示,該公司可以擴大海外供應鏈的一站式服務,擴大亞太地區的產業布局,進一步加強供應鏈的綜合服務能力。
然而,一位投資銀行家表示,雖然上半年市場參與并購的熱情顯著增加,但交易員主要觀望,實際交易案例相對較少,預計下半年市場交易量將進一步增加。
注冊制激發并購活力
當時并購市場的冰點和今天的暖意都與注冊制密切相關。
一方面,隨著注冊制度的全面實施,IPO與并購之間的估值差逐漸收斂,顯著增強了并購作為退出渠道的吸引力。此前,聯儲證券并購業務部統計了2020年以注冊制度發行上市,2020年扣除的非凈利潤范圍為0.5億元至1.5億元 1億元的105家上市公司發現,與市值變化相比,中小型市值公司的IPO估值絕對優勢不再存在,小型市值企業的IPO和并購在估值上沒有實質性的差異。
尹中余說:“通過并購退出,股東可以一次性獲得現金,也可以與行業領導者形成深度綁定。”
另一方面,殼牌價值的下降使許多上市公司本身成為并購的對象。2023年,建發股份擬控股美凱龍、山東黃金擬控股銀泰黃金等典型案例。尹中余預計未來“A吃”A與此同時,上市公司之間的吸收合并也會越來越普遍。兩者的區別在于,“A吃A“保留了兩家上市公司的“殼”,吸收合并只保留了一個殼,兩家上市公司真的是一家企業。
此外,一些特定傳統行業的企業IPO受阻,只能寄希望于并購。“即使有些項目愿意并購,投資者也只有知名的PE、VC,我們不敢碰它,因為他們對IPO有很強的癡迷。現在不同了。許多大型機構主動來找我們,說他們有一些傳統行業的項目。如果他們能收購,他們應該盡快收購。”尹中宇開玩笑說,這種風水循環現象。
警惕并購炒作之風
隨著并購市場的復蘇,并購數量的激增可能會導致許多并購混亂。在這方面,業內人士呼吁有關部門嚴格監督,抓早抓小,警惕并購炒作的趨勢。
近日,一家紡織服裝行業公司跨境并購新能源資產,公司股價在一個半月內翻了一番,迅速引起了交易所的關注。上海一位投資銀行家質疑,在注冊制時代,如果目標質量更好,為什么公司不獨立上市?如果你想尋求并購,為什么不選擇資源稟賦更強的新能源產業呢?從市場表現來看,收購投機跡象明顯,偏離了產業整合的邏輯,并購后的經營能力值得懷疑。
另一位投資銀行家透露,一些項目最初同意被行業領先的并購,但在上述公司案例中,項目創始人立即改變了主意,并希望采取類似的“捷徑”。目前,上述公司的經營不利于市場生態的健康發展。
事實上,并購是成熟市場的主流方式,也是鋼鐵、石油、汽車等海外巨頭的“增長密碼”。投資銀行家認為,從并購的動機出發,工業并購可以加快適者生存,有效促進資源配置,并應鼓勵此類并購。
尹忠宇建議,監管機構應選擇關閉“后門上市”渠道的機會,進一步符合海外成熟市場的監管規則。這不僅可以實現上市公司外殼價值完全零,阻礙“投機者”的投機理念,還可以使二級市場估值回歸上市公司的內部資產和業務價值,理順長期困擾a股市場的估值混亂,促進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
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