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宋薇萍
6月11日至14日,2023年上海國際碳中和技術、產品與成果博覽會(以下簡稱“碳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這是中國首屆以“碳中和”為主題的博覽會,也是上海服務國家“雙碳”戰略的重要舉措。
碳博覽會以“走碳中和之路”為主題,由主題展覽、一系列論壇和貿易對接活動組成。展覽規模約10萬平方米,國內外近600家知名企業參展,重點展示能源轉型、節能效率、循環經濟、實踐探索、低碳服務、低碳交通等六個板塊的創新發展成果,預計將吸引10多萬觀眾參觀。
該倡議將6月11日定為“世界低碳日”
在歐萊雅展位的入口處,藝術家王曉輝創作的“網絡名人”藝術設備生動地詮釋了歐萊雅展覽的主題:“口紅的‘碳索’之旅”。該設備描述了歐萊雅產品從研發、原材料、包裝、采購、運輸、零售、消費者使用到回收的碳足跡。
在博覽會上,歐萊雅與菜鳥集團、微軟中國、華西生物等十大戰略供應商聯合發布了減碳宣言,致力于構建可持續消費生態系統,促進全價值鏈碳減排。
在6月11日舉行的主題論壇上,《上海低碳倡議宣言》正式發布,加快生產模式綠色轉型,共同促進和諧共存和綠色發展的良好氛圍。宣言倡議促進簡單適度的生活方式,共同創造綠色低碳生活的新時尚。該聲明還建議將博覽會開幕日至6月11日定為“世界低碳日”。
在同一時期舉行的科學論壇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所、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所聯合發布了《科學促進碳中和上海倡議》,重點關注三個方面:大力推進碳中和前沿科學和關鍵技術突破,大力推進碳中和合作網絡與交流平臺建設,大力推進碳中和科技領域高水平人才培養,希望通過科學促進變革,應對共同挑戰,實現人類福祉。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杜祥萬認為,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發展模式已經在世界范圍內結束,新發展模式的興起將為人類社會創造新的現代模式。2060年碳中和只是一個里程碑,而不是終點。”未來的社會需要未來能源的支持,然后才能更好地理解‘雙碳’目標的歷史意義?!?/P>
一系列合作成果落地
碳博會不僅是一個展示窗口,也是一個合作平臺。會上,實現了一系列重磅合作。
在6月12日舉行的臨港集團綠色金融主題論壇上,臨港集團與瑞穗銀行簽訂了合同,達成了全面的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推動位于臨港新區的“中日合作示范園區”產業發展,打造具有國家特色的銀行與園區密切合作的新模式。
同時,新區經濟公司與星展銀行、華僑永恒銀行、大華銀行簽訂框架協議,計劃將新加坡綠色金融活動周納入滴水湖新興金融會議系列,進一步加強臨港與東盟的資源鏈接和生態聯系,共同打造滴水湖金融灣特色品牌。
在博覽會同期論壇-2023年長三角燃料電池行業峰會論壇上,燃料電池企業和金融機構也進行了“雙向旅行”。論壇重點關注氫能汽車產業化的發展,抓住能源低碳化的新出口。許多項目引起了投資者的密切關注,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促進了項目與資本之間的準確聯系。
上海上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氫源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蘇州元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云東(上海)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等四家燃料電池企業在論壇上進行了現場路演。參與的金融機構包括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初始資本、哪吒資本、啟高資本、上海大學科技投資、寧波銀行、北京銀行、工商銀行等。
碳博覽會期間,西門子與世界著名的第三方專業技術服務提供商DEKRA德凱簽署合作伙伴協議,雙方將從產品、服務、市場等多維度進行智能碳管理、能源審計、建筑、園區、工業數字零碳基準項目,促進城市和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雙碳”目標。
講述中國“綠色”故事
展會的另一個亮點是,國際專業服務機構帶來了最新報告和相關研究成果,輸出碳中和前沿洞察力,提供綠色解決方案,幫助產業轉型升級。
安永大中華區財務會計咨詢主管合伙人劉國華告訴《上海證券報》,建議國家在推進“雙碳”標準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注意政策與標準的有效聯系,確保標準的一致性,避免不同部門之間的差異,積極跟蹤國際標準的變化趨勢,加強國際交流。
畢馬威中國副主席、華東、華西首席合伙人楊杰表示,目前,中國全社會對ESG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關注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畢馬威將通過自己的低碳行動和專業服務,與更多的企業合作,講述中國的“綠色”故事。
“只關注企業財務業績的時代已經結束,用財務報表和ESG 綜合評價企業的時代已經到來。ESG表現更好的企業肯定會從同行中脫穎而出?!碑咇R威的中國環境、社會和治理(ESG)主管合伙人林偉說。
普華永道與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以下簡稱“”)CDP“)在碳博覽會期間,發布了雙方共同撰寫的2022年中國企業CDP披露分析報告,宣布雙方將進一步深化合作,擴大亞太地區合作范圍。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大眾商報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互聯網新聞相關服務。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