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日本男子發髻:月代頭布丁髻等發髻的簡單介紹
2.古代男子發型是什么?
3.中國古代男子發式演變是怎樣的
4.古代男子頭發用什么戴沒有簪子的發感?
5.古代男子發髻名稱,越多越好,謝謝
6.唐朝時期男子發式
古代日本男子發髻:月代頭布丁髻等發髻的簡單介紹
古代日本男子發髻:月代頭布丁髻等發髻的簡單介紹以下就是我給大家介紹的幾款日本古代比較典型的男式發髻,其實大家也應該通過一些影視作品以及書籍看到過這幾款發髻,其實還是比較有特點的。其實不管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時代,都有那么幾款比較有代表性的發型。 ?
日本古代發髻:明治維新后 ?
明治維新后(鹿鳴館時代1871),太政官發布剪發令。日本男子不再結發。只有日本女子仍保留著古時的發式,發型有島田型、銀杏返、割桃、丸髻等。其中的島田發型是日本姑娘結婚時梳的發型。 ?
日本古代發髻:唐輪頭 ?
唐輪頭:唐輪是日本鐮倉、室町時期年輕的武士及幼兒梳的一種發行。從桃山時代至江戶時代曾在社會上大為流行。唐輪也是年輕的歌舞伎表演者的發型。由于這種發型最初十分簡單、樸素。后來逐漸向復雜型發展,稱?兵發髻?。這種發型很不牢靠,容易散落。后來被月代頭代替。現在只有相撲運動員還留有類似的發髻。 ?
雖然具體的發髻樣式在這幾個世紀中沒有巨大的變化,但是在室町時代之后,武家有了專屬的一類發型月代頭。 ?
據說月代頭最早在鐮倉時代就出現了,不過現在公認普遍流行還是在室町時代之后。在武士政權建立后,武士們時常要在戰場上作戰。然而直接在頭上套烏帽以后戴上兜(日本古代頭盔),在戰場上搏殺時頭頂的頭發常常會散落遮擋視線,而且有事還會引起瘙癢和悶熱,所以出于實用性考慮,武士們決定除掉前面的那塊頭發,這樣以來便解決了這個煩人的問題。 ?
起初武士們剃頭的方式是一根一根用鑷子揪下去,這樣比較徹底。然而一根一根揪實在太麻煩了,而且還經常容易感染,所以后來就改用剃刀剃頭了,當然,這樣的缺點就是剃頭比較頻繁,需要打理,這樣以來在頭發上就要有一筆開銷。所以很多浪人都是不剃月代的,留著完好的頭發,這樣相對于月代的一類發型,叫做?總發?。 ?
岡本勝四郎發型同樣屬于月代頭,不過有一些別致,他前面的頭發并沒有剃光,而只是剃光了頂部的頭發。這種發型叫做?若眾發?,也叫?若眾髻?,本來是在男子元服前才留的,在元服禮上直接剃掉前發,便是一個標準的月代頭。 ?
后面的發髻常見于安土桃山時代之后,根據彎折形狀稱作?二折髻?。 ?
類似的還有?角前發?,與若眾發類似,但是前面保留的頭發有些不同。 ?
此外在江戶時代之前的日本男子中還有一些其他種類的發髻發型,不過相對并不常見,在此不做介紹。 ?
到了江戶時代,戰亂已過,社會達到了空前繁榮的狀態,應運而生的江戶市民文化也達到了鼎盛。在這一階段,?元服?這一原本是公家武家這些上流社會的專利,也在這時走入了庶民之間。 ?
到了這個時候,戰亂已經平定,月代頭原有的實用性在此時也已經被抹去,它反而被賦予了一種武士的象征性。因此,武家男子都統統剃了月代頭,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與規定。在室町之后,庶民中也有剃月代的情況,但是在江戶時代,月代頭在平民之間達到了空前的流行。 ?
而月代頭最初的起源就是為了作戰,所以公家最初就沒有剃月代頭。到了后來公家依然是只留著一髻,從來沒有效仿過武家的發式。 ?
除了公卿與浪人之外,在市民階級中,醫生,學者,占卜者這些職業的人大多不剃月代。 ?
在商人階級等普通市民中較為流行的發式叫做?本多髻?。是這個樣子的: ?
可以看到,這種發式的特點是,耳根處以及腦后的頭發蓬松而隆起,發髻上留出來的頭發壓在頭頂,正面看呈一字形,大多側面看發髻方向平直或朝上。 ?
在當時還有一種發髻叫做?丁髻?,是老人理的發型。它與上述發型的區別在于發髻引出來的頭發較少,正面看在頭頂上盤得較細。 ?
福澤諭吉在江戶時代的照片,他梳的就是丁髻。 ?
?
后來到了幕末動蕩期,尊王志士們開始盛行留總發,在與外國的往來過程中,為了維持國際形象,越來越多的人同樣也留起了總發。直到斷發令頒布之后,月代頭便徹底消失在了歷史之中。
古代男子發型是什么?
有束發、半束發、秦漢發型、髡首辮、發鼠尾辮等。發髻是將頭發歸攏在一起,于頭頂、頭側或腦后盤繞成髻,是一種長發發式。盤髻成椎狀者,又稱“錐髻”、成螺絲形的稱“螺髻”、盤髻較小的稱“髻”。發髻也是戲曲中相關行當的角色使用的一種假發樣式。
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清朝以前漢族男子是不剪發的,在長期演變中為生活及美觀的需要而結發,就是發髻。
明代中期,成年男子結辯現象漸漸消失,一般勞動人民是將頭發在腦后挽成三股或兩股發髻,讀書人、秀才、官家貴族等一般都在頭頂結發髻,還要在頭上纏繞網巾來固定頭發。
歷史來源:
在中國古時候,漢族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男子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束發”,再“加冠”,分三次分別象征了祭祀權,參戰權,治權,在《說文》里:冠,弁冕之總名也。
中國古代男子發式演變是怎樣的
中國古代男子的發型通常都是四方髻,只不過不同朝代有著所不同變化,到滿清時期就全部變成了辮子。戰國、秦、西漢是前面類似中分,頭上的發髻略向左偏。再就是不同的時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發髻高低有所不同,對頭發的裝飾也是不同的。大多數男子的頭發都應該是束起來的,無論貴族、官吏,還是良民。
擴展資料
1、秦朝男子的發型根據兵馬俑可以很明晰地看到,主要元素是中分、歇髻、戴著冠。
2、漢朝男子的發型并沒有多大變化,當時的文士喜歡戴頭巾,所以諸葛亮有“羽扇綸巾”之說。
3、唐朝男子習慣戴襆頭。就是像這樣的帽子。
4、宋朝男子發型在戴的帽子上沒什么變化,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流行男子簪花,顯得很風流。
5、元朝發型。
6、明朝的發型。
7、明滅亡后,清朝成為我國封建時代最后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當時講究“留發不留頭”,強迫漢族男子剃頭。
古代男子頭發用什么戴沒有簪子的發感?
古代人物畫的發型甚多,特別是以仕女的發髻造型,變化更是富麗多姿。上古時代,男女的發髻比較簡單,一般用骨簪貫在發頂,用羊毛系結而挽髻,男女發型皆較簡便自然。從記載看,男子成年時則加冠,女子成年時則挽髻,男人的發髻則被冠、巾,幘、帽、盔等所替用,女人的發髻則沿著富麗多姿而迅速發。
據記載秦始皇信奉仙道之術,崇向仙女發型,則令宮中后妃美女濃裝艷飾,使發型變化多而新奇,于是相互崇向仿學與創新,使婦女發型的變化與裝飾更加豐富多采而侈靡。這種崇向一直延續以后的各個朝代,特別是漢,唐兩代,發型的裝飾變化更精致而艷麗,僅段成二式的《髻鬟品》所記載,這段期間所創的發型,其名不下百余種,元、明兩代發型不作為審美的主要重點,于是就逐步趨向簡約與單純。高髻之風,濃裝艷飾也逐步減少,到清代則以滿制為主,男人發式梳有長辮,女人發型則以后垂髻為主。我們在塑造古代人物畫時,特別是仕女畫,更須考究,在此只作一般概述,以供造型時參考。
古代男子發髻名稱,越多越好,謝謝
其實男子束發和和女子盤發不同,女子的盤發自有奧妙,是先盤發再插簪子,抽掉簪子的話頭發會自動散落下來。而男子發髻即使拔去簪子,不去拆它是不會散的。首先看男子用發簪:
男子發簪長的短的都有,比較隨意,文物里長的有20cm,短的才13cm。跟女簪主要區別在于裝飾紋樣比較簡單,偏向實用性。
1.彎腰、低頭,臉面朝下
2.用木梳子梳理頭發,把后脖子的頭發向前梳理,梳理通了
3.把右手放在頭發根部,左手擰頭發,把散發擰成發束,越緊越好,發束擰得越緊,盤出的髻越精致,越結實
4.由手把一根10厘米長的竹簪子橫在頭發根部,左手把擰緊的發束盤在簪子上,使勁盤,盤幾圈,盤出層次
5.把最后的發尾塞入盤到的發髻中
束發,讀音為shùfà,即系結頭發。束發分全束和半束,半束留下一部分頭發垂落顯得很飄逸。也指束發的頭飾。由于神仙和圣人的形象多為半束發,半束發依然是古人最高信仰的造型設計。
清朝以前漢族男孩15歲時束發為髻,成童;20歲時行冠禮,成年。因此用束發指代成童的年齡,即15至20歲。
唐朝時期男子發式
中國古代男子冠巾概述在講解男子發型冠巾之前,要先說明兩個不同年齡時不同發型的規定。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扎成兩結于頭頂把頭發扎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在這里,“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20歲 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束發——纚,亦作縰:束發用的帛。寬二尺二寸,長六尺。(古尺一尺約合今二十三公分)。詩曰:岌岌冠縰,累累辮發。總:以繒為之。以束發之本,而垂余于發后,以為飾。兒童有一種發型稱為——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發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禮記?內則》——“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咸盥漱,櫛,縰(xi),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味爽而朝。”這是說未成年的孩子要在雞叫,即天剛有些亮時就起來盥洗,櫛作梳發,縰是束發的黑帛。拂去發上的塵土,將頭發梳成兩個向上分開的發髻,其余頭發分垂兩邊,下及眉際。腰間系上彩色絲帶(衿纓),配戴以布帛制成的裝香料的香囊(容臭)。冠巾——我國古代社會等級森嚴,階級地位的高低往往決定人的尊卑貴賤。冠,上古時貴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古人蓄長發,用發笄綰住發髻后再用冠束祝據說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很寬,有褶子,兩端連在冠圈上,戴起來冠梁就像一根弧形的帶子,從前到后覆到頭上。冠圈兩旁有纓,這是兩根小絲帶,可以在頷下打結。司馬遷《屈原列傳》中“新沐者必彈冠”的“冠”就屬這種形制的。古代的冠不只一種,質料、顏色也不盡相同。秦漢以后,冠梁逐漸加寬,和冠圈連成覆杯的樣子,冠的名目和形制也更復雜化了。清代魏學《核舟記》“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其實,峨冠博帶是古代帝王、士大夫服飾的特點。皇帝的冠叫龍冠。先秦兩漢婦女不帶冠。唐代任命女官后,婦女才冠冕于朝。宋代貴族婦女戴花冠,皇后戴鳳冠。元代貴族婦女戴姑姑冠,冠用絨綿做成,上綴珠玉,高約一尺。冠又是冕和弁的總稱。冕,黑色,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最初天子、諸侯、大夫在祭祀時都戴冕,所以“冠冕”又作仕宦的代稱。冕的形制和一般的冠不同。冕上面是一幅長方形的版,叫延,下面戴在頭上。延的前沿掛著一串串的小圓玉,叫做旒。據說天子有十二旒,諸侯以下旒數各有等差。后來只有帝王可以戴冕,所以“冕旒”又是帝王代稱。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有詩句“萬國衣冠拜冕旒”,“冕旒”借代帝王。古時貴族才能戴冠乘車,車有車蓋,所以,“冠蓋”又借指仕宦。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于魏。”這里“冠蓋”代使者,就是戴冠乘車,用此顯示使者的威儀。弁也是一種比較尊貴的冠,分爵弁、皮弁。爵弁就是沒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頂,類似后人的瓜皮帽。鹿皮各個縫合處綴有一行行閃閃發光的小玉石,看上去像星星一樣,所以《詩經?衛風?淇奧》中有“會弁如星”。冕弁加在發髻上時都要插一根較長的笄(不同于發笄)穿過發髻把冕別到髻上,然后在笄的一端系上一根小絲帶,從額下繞過,再系到笄的另一端,這條絲帶稱“纮”。兩耳前各垂珠一顆 ,即為“充耳”。提醒戴冠者不可聽信讒言。“充耳不聞”據說即由此而來。由以上不難看出冠、冕、弁都是尊者所戴之物,是尊貴的象征。庶人沒有財力制置冠、冕弁,而且統治階級也不允許他們戴冠冕弁,那么庶人戴什么呢?《釋名?釋首飾》記載:“士冠,庶人中。”可見庶人百姓只能,也只可以戴巾。巾為何物?《玉篇》“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頭。”由此看來,“庶人巾”大約就是勞動時擦汗的巾,一物兩用,也可以當作帽子裹在頭上。直到漢代,這種巾仍用于庶人和隱士。元睢景臣《高祖還鄉》“新刷來的頭巾,恰糨來的綢衫,暢好是妝幺大戶。”這里的“巾”指庶人巾。包發巾,也叫,有壓發定冠作用。東漢蔡邕(獨斷)有“者,古代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服也。”這說明“”是古代不?能戴冠、也戴不起冠的卑賤之人所戴之物。庶人的,是黑色或青色的,所以,秦稱百姓為黔首(黔,黑色),漢稱仆隸為蒼頭(蒼,青色)。”可見,巾是庶人卑賤的標志答案補充
包發巾,也叫,有壓發定冠作用。東漢蔡邕(獨斷)有“者,古代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服也。”這說明“”是古代不?能戴冠、也戴不起冠的卑賤之人所戴之物。庶人的,是黑色或青色的,所以,秦稱百姓為黔首(黔,黑色),漢稱仆隸為蒼頭(蒼,青色)。”可見,巾是庶人卑賤的標志。因有壓發定冠作用,后來貴族也戴,但上仍要戴冠。這種前高后低,中間露出頭發。此外還有一種比較正式的,即之有屋(帽頂)者
唐代的冠帽制度
(一)幞頭
秦漢時期華夏地區身份高貴的人,男子二十而冠,戴的是冠帽,身份卑賤的人戴幘,幘本是一種包頭布,用以束發。在關西秦晉一帶稱為絡頭,南楚湖 湘一帶稱為帕頭,河北趙魏之間稱為幧頭,說或稱之為陌頭。使用時就是用一塊巾布從后腦向前把發髻捆住,在前額打結,使巾布兩角翹在前額作自然的裝飾,這在 當時青年男子中間,認為是一種美的打扮,所以樂府詩《日出東南隅行》有“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之句。東漢以來有些有身份的人士,則用較完整的幅巾包 頭。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將幅巾戴法加以規范化,并以皂紗為之,作為常服。《北周書?武帝紀》說,“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折角巾就是將幅巾疊起一角從前額 向后包復,將兩角置于腦后打結,所余一角自然垂于腦后,就像現在有些女子包頭巾的包法。但在陜西三原隋孝和墓、湖南湘陰隋墓、河南安陽馬家墳201號隋墓 出土的陶俑,頭上所裹幅巾,有兩角于腦后打結自然下垂如帶狀,另兩角則回到頂上打成結子作裝飾,這種形式就成為初期的幞頭了。宋代俞琰《席上腐談》卷上, 說:“周武帝所制(幞頭)不過如今之結巾,就垂兩角,初無帶。”正與上述的情況相符。更進一步的幞頭是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所說:“幞頭一謂之四腳,及四 帶也,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幞頭為什么要在四角接上帶子呢,原因是先前的幞頭戴在頭上,頂是平而起褶的,四角接上帶子,兩角在腦 后打成結后自然飄垂可成為裝飾,另兩角反到前面攀住發髻,可以使之隆起而增加美觀。武漢東湖岳家嘴隋墓出土陶俑的幞頭,已可見到發髻隆起的外觀。到了唐 代,社會上流行高冠峨髻的風尚,所以又在幞頭內襯以巾子(一種薄而硬的帽子坯架),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五“幞頭之下別施巾;象古冠下之幘也。”宋郭若 虛《圖畫見聞志》卷一“巾子裹于幞頭之內。”這種巾子1964年已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中發現,就是一種帽坯架,它可以決定幞頭的造型,開始是平頭小 樣,《舊唐書?輿服志》談到唐高祖武德時期流行“平頭小樣巾”。以后幞頭造型不斷變化,武則天賜朝貴臣內高頭巾子,又稱為“武家諸王樣”。唐中宗賜給百官 英王踣(bó箔,仆倒)樣巾,式樣高踣而前傾,這種式樣與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所用巾子“魏王踣”相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賜供奉官及諸司長官 羅頭巾及官樣巾子,又稱官樣圓頭巾子。這些幞頭式樣,在出土唐代陶俑和人物畫中都可找到。如西安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壽墓壁畫、咸陽底張灣貞觀十六 年(公元642年)獨孤開遠墓出土陶俑的幞頭,頂部較低矮,里面襯的可能就是平頭小樣巾。禮泉馬寨村麟德元年(公元664年)鄭仁泰墓及西安羊頭鎮總章元 年李爽墓出土陶俑,幞頭頂部增高,似襯高頭巾子。高而前踣的式樣,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戴令言墓出土陶俑中可以見到。天寶年間幞頭頂部像兩個圓球, 該式樣在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豆盧建墓出土陶俑身上也能見到。到晚唐時期,巾子造型變直變尖。至于包裹巾子的幞頭,唐以前用繒絹,唐代改用黑色薄質 羅、紗,并且有專門做幞頭用的薄質幞頭羅、幞頭紗。
幞頭系在腦后的兩根帶子,稱為幞頭腳,開始稱為“垂腳”或“軟腳”。后來兩根垂在腦后的帶子加長,打結后可作裝飾,稱為“長腳羅幞頭”。神龍 二年(公元706年)章懷太子李賢墓石槨線雕人物中有這種形象。唐神龍年間(公元705年至706年)幞頭所垂兩腳形狀變成或圓或闊,并在周邊用絲弦或銅 絲、鐵絲作骨,襯以紙絹,這種幞頭腳就是能夠翹起的硬腳,稱為翹腳幞頭。到五代時,翹腳幞頭廣泛流行,《云麓漫鈔》說“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頭,二腳上翹, 四方僭位之主,各創新樣,或翹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團扇,焦葉之狀,合把于前。偽孟蜀(公元934年至960年,后蜀)始以采漆紗為之,湖南馬希范二角左右 長尺余,謂之龍角。至劉漢祖(公元917年至974年,南漢)始仕晉為并州衙役,裹幞頭左右長尺余,橫直之,不復上翹,迄今不改。”文中開始把幞頭腳改稱 幞頭角,這種兩只長角橫直平展的幞頭,叫作展角幞頭,展角并不固定在幞頭上,可以隨時裝卸。
幞頭起初由一塊民間的包頭布逐步演變成襯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前后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最后形成帽身端莊豐滿,展角于動勢中擴 大視覺空間,使虛實動靜結合,于平衡中求變化,脫戴方便,華貴而又活潑的華夏民族冠帽,因此,它能歷久不變,一直流行到17世紀的明末清初,才被滿式冠帽 所取代。明丘浚《大學衍義補》胡寅注指出,“古者賓、祭、喪、燕、戎事,冠各有宜。紗幞既行,諸冠盡廢。稽之法象,果何所側?求之意義,果何所據?”幞頭 從民間實用的包頭布起步,它的流行,沒有法象作什么根據,也沒有什么牽強的寓意,而它在中華服飾史中存在的時間竟那么悠長,這對于發掘民族服飾文化演變的 規律,是能夠從中獲得啟發的。
(二)進賢冠
進賢冠也是中華服飾藝術史上重要的冠式,在漢代已頗流行,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戴進賢冠,魏晉南北朝繼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但其 形式也在變化之中,到明朝演變為梁冠。古代禮制講進賢冠,常說它前高7寸,后高3寸,長8寸。這里的長是指帽梁的長,與前高7寸,后高3寸的帽緣相接,就 成為前高后低的斜勢,形成前方突出一個銳角的斜俎形,稱為"展筒"。展筒的兩側和中間是透空的。在西漢,這種冠帽只罩套在頭頂的發髻上,用帽頍系于頜下以 固定之,戴上之后并不牢固。東漢時期在冠帽下面加平上幘,等于在冠下加了帽座。幘在古時本是勞動人民用來扎裹頭發不使散亂所用,兩端有帶子可以從頭上系于 頜下。秦時武士用赤帕裹頭,從前額向后腦包裹時疊出一條裝飾邊,稱為"顏題"。西漢時戴幘并不把頭頂全包住,因為幘也常是空頂的。據《續漢書?輿服志》記 載,公元前48年劉?#93;(shì音是)當皇帝(即漢元帝),因他的額上有壯發,常戴幘以為掩護,群臣仿之。這時的幘質料和做工當然就講究起來。到公元9年王 莽篡漢,他頭頂禿發,故把軟幘襯裱使之硬挺,將頂部升高作成介字形的帽"屋",這樣可以把禿頂掩住,這種有介字形帽屋的幘就是"介幘"。《續漢書?五行 志》說延熹年間(公元158年至166年),"京師幘顏短耳長",就是前低后高的式樣。《續漢書?輿服志》又說魏孝文帝(公元471年至500年)時,又 把顏題增高、顏題延長到后腦部位時再升高立起,使兩邊縫接處豎立成三角形尖耳狀,稱之為"耳",在耳的下方即帽圈的后面縫上披幅,名為"收"。東漢的進賢 冠可說是展筒與介幘結合的冠式。從出土人物雕塑和繪畫資料來看,晉代的進賢冠,冠耳已急劇升高,其高度與展筒的最高點相齊,展筒外廓由原來的〓形變化成∧ 形,及至唐代,冠耳逐漸擴大并由尖角形變成圓弧形,而展筒則逐漸降低縮小,把介幘的屋與進賢冠的展筒融成一體,形成一種由顏題、帽屋及帽耳組合的新冠帽, 即唐代的平巾幘。
(三)平巾幘和武弁
平巾幘是和介幘、平上幘一個系統的首服。幘本是古時一般人裹在額頭上的布。王莽時做成有硬挺的頂部,可以覆罩整個頭部,接著出現了頂部呈介字 形屋頂的幘,是為介幘。此外,東漢時用一種平頂的幘作戴冠時的襯墊物,稱為平巾幘。西晉末年,出現了一種前面呈半圓形平頂,后面升起呈斜坡形尖突,戴時不 能覆蓋整個頭頂,只能罩住發髻的小冠,就是平巾幘(也稱小冠)。《宋書?五行志》講到晉末輿臺所戴的平巾幘很小,而衣裳博大,成為風流時尚。《隋書?煬帝 紀》說大業二年規定,隋朝武官戴平巾幘、穿袴褶《隋書?禮儀志》說平巾幘就是把武弁施以笄導。河南安陽隋張盛墓出土瓷俑,手按儀刀,著〓襠甲,頭戴平巾 幘,是寶貴的形象資料,可知這時武弁和平巾幘是同一種冠式。唐代的平巾幘,幘身加大,幘后部的耳升高向外擴大,從正面角度看外廓像一個元寶的剖面,它與大 袖襦、大口褲、蹲襠鎧配套,腳踏高頭履,儀態威嚴。陜西禮泉唐李貞墓、陜西咸陽唐豆盧建墓出土陶俑,均有這種冠式和服飾打扮。其后更進一步增加紋樣,同時 幘身中間的方形屋消失,變為弧狀,如西安唐蘇思勖墓門線雕武士所戴,形式漸與進德冠相近。
(四)籠冠與貂、蟬
漢代的武弁大冠,是古代形如覆杯、前高后銳,以白鹿皮所做的弁和幘的復合體。但漢代武弁大冠不用鹿皮制作,而用很細的繐(細紗)制作,作好后 再涂以漆,內襯赤幘。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西漢墓與甘肅武威磨嘴子62號新莽墓均曾出土漆〓紗弁,這種冠式在沂南東漢畫像石墓門橫額上也可見到。咸陽楊家灣 西漢墓從葬坑出土的戴弁陶俑,弁下有幘,也就是武弁大冠。西漢時武官一般不戴金屬的胄,而戴武弁大冠,東漢時,武士多穿甲胄而不戴武弁大冠,但出現了籠 冠,就是以一個籠狀的硬殼套在幘上,從造型看,是漢代武弁大冠的發展。南北朝戴籠冠的人物,在《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北朝各石窟禮佛圖、供養人像, 陶俑中都可見到。隋代的籠冠,外廓上下平齊,左右為略帶外展的弧線,接近一個長方形。唐貞觀(公元627年至649年)到景云(公元710年至711年) 間的籠冠,外罩呈梯形,唐籠冠造型吸收進賢冠的特點而趨華麗,漸與通天冠、梁冠中的某些裝飾靠攏,最后演變為籠巾。
漢代中常侍所戴武弁大冠,有黃金珰附蟬及貂尾的裝飾。晉與十六國時期的金珰附蟬,據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墓及甘肅敦煌前涼汜心容墓,遼寧北票北燕 馮素弗墓等處出土實物,都是在金片上鏤出蟬形,再焊上金粟珠。北燕馮素弗墓出土的金蟬,蟬形與幾何紋組合鏤雕成一個裝飾牌,蟬目用灰石珠鑲嵌,背面再焊上 一片大小形狀相管金片,這金片就是所謂"金珰"吧。《隋書?禮儀志》引董巴《輿服志》說:"內常侍右貂、金珰、銀附蟬",則隋代蟬紋應該是用銀制作的。簪 貂尾的圖像,在敦煌莫高窟235窟唐垂拱二年壁畫,湖北鄖縣李欣墓壁畫中均有發現,但都是將貂尾直接插在平巾幘上的,平巾幘外未罩籠冠。在籠冠上插貂尾的 形象在北魏孝昌三年寧氏石室線雕人物中也有發現。到了宋代,不再簪貂尾而用雉尾代替,元明時期改插鵬羽。
(五)鹖冠
鹖冠在戰國秦漢時期已經作為武官的冠帽,在洛陽金村出土戰國金銀銅鏡上已有騎馬執劍身披甲衣,頭上戴弁,弁上插雙鹖尾的人物形象,西漢磚刻騎 射人物也有于武弁上插雙鹖尾的。山東嘉祥武氏祠東漢畫像石孔子弟子圖中的子路,于平上幘上戴一種雄雞冠,為勇士冠。與《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路性 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的記載相符。敦煌莫高窟257窟北魏的武士頭戴鹖冠,鹖鳥棲于冠頂,而唐代的鹖冠陶俑,把冠耳變作兩只鳥翅形,而鹖 鳥自冠前頂部作展翅俯沖的姿勢,頗為華貴生動,鹖的造型似雀。冠頂飾鷹的金冠,1972年在內蒙古杭錦旗戰國時期匈奴墓已有出土。
(六)通天冠與進德冠
通天冠是級位最高的冠帽,在山東嘉祥東漢武氏祠畫像石刻有身份榜題的王慶忌、吳王、韓王、夏桀等人物,頭上所戴都應是通天冠,其形狀與漢畫中 的進賢冠結構相同,不同的只是展筒的前壁,進賢冠是前壁與帽梁接合,構成尖角。通天冠的前壁比帽梁頂端更高出一截,顯得巍峨突出。學術界認為通天冠正前方 高出的這塊前壁就是金博山,《隋書?禮儀志》稱它為"前有高山",故通天冠又叫作高山冠。金博山向前傾斜,上面飾有蟬紋。唐代的通天冠,據新疆伯茲克利石 窟盛唐壁畫和敦煌石室發現的唐咸通九年刊本《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卷首畫所畫,其特點之一是顏題成為很規范的帽圈形。其二是整個帽身向后旋轉傾斜而不是向 前傾斜。其三是冠前的金博山縮小成圭形,上飾王字或附蟬。其四是在冠上飾有珠玉裝飾。其五是帽身飾有等距離的直線紋,就是通天冠的梁數《舊唐書?輿服志》 說通天冠有十二首,唐?王涇《大唐郊祀錄》卷三說十二首是天的大數,大概是應在12個月份的數字,也就是通天冠有12根梁。《新唐書?輿服志》說通天冠有 24梁,這大概是晚唐時的制度。拿唐代的通天冠與漢代的通天冠相比,則漢時古樸簡陋,而唐代則變成十分華麗了。唐代通天冠的基本造型,與宋明一脈相承。進 德冠比通天冠略次,但造型也很華貴,為重臣所戴。
(一)發飾
1.假髻
隋唐五代婦女盛行高髻,不僅以假發補充,而且還像漢代巾幗那樣做成脫戴很方便的假髻,稱為“義髻”《唐書?五行志》:“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 為胡服胡帽,婦人則簪步搖釵,衿袖窄小。”楊貴妃常以假髻為首飾,而好服黃裙,時人為之語曰:“義髻拖河里,黃裙逐水流。”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張雄夫 婦墓出土一件木胎外涂黑漆的義髻,其底部小孔留有金屬簪的銹跡,此墓出土女俑頭上髻式與此相同,上繪精致花紋。該地唐墓出土一件紙胎涂漆描花的頭飾,與峨 髻相近,南京南唐二陵俑也戴此種頭飾,惟沒有繁縟的花紋,出土時稱為紙冠,也可能為義髻之一種。此外回鶻髻也是假髻,巾子則是襯墊頭發所用。
2.發釵
隋代發釵作雙股形,有的一股長一股短,以利方便插戴,湖南長沙隋墓曾出土銀質鑲玉的發釵,釵首作花朵形,名為釵朵。中晚唐以后,安插發髻的發 釵釵首花飾簡單,另有專供裝飾用的發釵,釵首花飾近于鬢花。晚唐適應高髻的實用出現長達30厘米至40厘米的長釵,僅江蘇丹徒就出土700多件,陜西西 安、浙江長興等地也有發現。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長37厘米,釵頭有鏤空的雙鳳及卷草紋。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 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 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3.簪
五代時用細金絲盤花,1956年安徽合肥西郊出土一批南唐保大年間的金首飾中,有一件雙蝶花鈿簪,用金絲盤成兩只相向飛舞的蝴蝶,兩翅滿鑲**琥珀。
4.步搖簪
唐代貴婦簪步搖,陜西西安韋泂墓壁畫,陜西乾縣李重潤墓石刻都有插步搖簪的人物形象。《楊妃外傳》說唐玄宗叫人從麗水取最上等的鎮庫紫磨金, 琢成步搖親自給楊貴妃插于鬢上。“云鬢花顏金步搖”,是唐詩人對楊貴妃的描寫。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間墓出土1件金鑲玉長28厘米的步搖,上端像雙翅展 開,鑲著精琢玉片花飾,其下分垂珠玉串飾。另一件長18厘米,頂端有四蝶紛飛,下垂珠玉串飾的銀步搖,制作都極精致。
5.梳篦和寶釵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繪畫如張萱《搗練圖》、周昉《紈扇仕 女圖》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養人壁畫中均能看到。《搗練圖》所畫插梳方法,有單插于前額、單插于髻后、分插左右頂側等形式。《紈扇仕女圖》仕女插梳方法有單 插于額頂、在額頂上下對插兩梳及對插三梳等形式。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盛唐供養人樂廷瑰夫人花梳插于右前額,旁插鳳步搖簪,頭頂步搖風冠。至晚唐、五代, 頭上插的梳篦越來越多,有多到十來把的。榆林窟五代女供養人壁畫曹議金眷屬頭上都插有6把梳篦,金銀花釵,金鈿花及珠玉項鏈。元稹《恨妝成》:“滿頭行小 梳,當面施圓靨”。王建《宮詞》:“歸來別施一頭梳。”正說明這種插梳風尚。漢代梳多為馬蹄形,唐代把造型拉長成月牙形,五代以后,梳背變成壓扁的梯形, 宋仁宗時,髻高有至三尺,白角梳長一尺二寸的。隋唐五代作為頭飾的梳篦常用金、銀、銅制作,上飾精細的花紋,湖南長沙南門紙園沖唐墓出土銅梳已殘,背上有 清晰的紋飾,作雙鳥徘徊旋飛。江蘇揚州三元路唐墓出土金鏨花櫛,高12.5厘米,背部半圓形,中央刻鏤卷草花葉和一對飛天,其中一個吹笙,一個持拍板,四 周繞以聯珠紋,鏤空魚鱗紋及纏枝梅花與蝴蝶相間,極為華麗。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大眾商報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互聯網新聞相關服務。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