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淑賢
見習記者 陳雨康
ChatGPT的出現,將人工智能推到了一個新風口。昨日,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式上,與會人士認為,通用人工智能正帶領我們走進下一個黃金十年,未來某個時候,地球上的機器人將超過人類。
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核心產業規模已達到5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4300家,智能芯片、開發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30余個大模型集中亮相
賦能千行百業
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掀起了新一輪浪潮。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百度文心、阿里通義、華為盤古、商湯日日新等30余個大模型集中亮相,展示大模型賦能各行各業的多元生態。
在商湯大模型展臺,參觀者提出“幫我生成一個廣西旅游攻略”時,“商量SenseChat”一邊說著“當然可以”,一邊給出了幾天的廣西旅游行程安排表。
商湯商量高級技術產品經理孫云樂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商量SenseChat”是商湯自研的千億級參數語言大模型,已在金融、教育、電力等領域落地。
行業大模型也是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的亮點。在騰訊展臺,騰訊云行業大模型解決方案也在給參觀者回答各類問題,據展臺工作人員介紹,該模型已應用到文旅行業。蜜度科技的蜜巢大模型則可以根據客戶實際場景定制內容,包括寫公文、稿件的生產等。
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表示,在較短時間內,人工智能尤其是通用人工智能會幫助人類改寫身邊的一切,“通用人工智能正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想象空間,也正帶領我們走進下一個黃金十年”。
技術實現突破時,通用人工智能如何賦能千行百業,成為業內的新思考。微軟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侯陽表示:“微軟在思考如何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我們希望在第一時間將生成式人工智能與產業的需求相結合,加速產業的升級和創新。”
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同樣認為,人工智能發展的根本目標是落地于產業,服務于人,行業大模型將開啟產業升級“黃金時代”。
機器人超過人類時
該如何治理AI?
作為通用人工智能“具身化”載體,人形機器人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備受關注。
達闥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小姜,在接入RobotGPT之后,正化身“舞蹈演員”,為觀眾表演 《千手觀音》,還可變身“灌籃高手”,抓取籃球并投擲于籃筐,和觀眾比賽投籃。
達闥副總裁汪兵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今年8月份,達闥即將推出雙足的人性機器人,屆時機器人的靈巧度、平穩度以及走路的姿態都會有較大提升。
特斯拉展臺名為擎天柱的人形機器人同樣吸引了觀眾駐足。目前,這款人形機器人可以完成行走、上下樓梯、下蹲、拿取物品等動作,也已經具備了保護自身和周圍人安全的能力,未來還可以做飯、修剪草坪、幫助照看老人,或是在工廠里面替代人類從事枯燥和有危險的工作。
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馬斯克在開幕式上表示,未來將擁有大量的機器人,而長此以往機器人與人類的比例會在某個時候超過1:1,機器人的數量將超過人類,屆時,人類將進入非常富足的時代,“想要立刻就能獲得”。
馬斯克認為,在擁有大量機器人的未來,全球生產效率將提高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水平,機器人可以從事人類不愿意做的危險的、重復的、無聊的勞動。
若允許人工智能形成像人類一樣的意識和智慧,人類應對AI建立起怎樣的干預機制?馬斯克表示,要強化對超級人工智能的監管。所謂超級人工智能,即接近于幾萬臺、幾十萬臺或幾百萬臺高性能計算機一起協作而產生的超級智能。這種人工智能比人類更加強大,因此具備風險和擔憂。
2018年圖靈獎得主楊立昆并不贊同這一說法:“我們要確保人工智能是安全的,這是很重要的問題。有些人因為害怕人工智能的結果,希望人工智能受到嚴格監管。我完全不同意這個說法。”
在楊立昆看來,開源是人工智能治理的核心手段。“想象一下,未來每個人都通過人工智能助手和數字世界進行互動。10年或15年后,我們只需要和人工智能輔助系統對話,所有的信息都會通過人工智能助手系統處理。若技術只是被少數公司來控制的話,這才不是一件好事。”
算力可獲得性和成本
仍面臨不小挑戰
算力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和底座,然而,算力目前在可獲得性和成本等方面仍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大模型應用目前處于從0到1的階段,算力‘普惠’存在挑戰,相比訓練階段,大模型的推理部署需要更大的算力。”燧原科技董事長兼CEO趙立東表示。
趙立東分析,大模型目前處于技術萌芽期,按照GPT-3的訓練成本推算,GPT-4的訓練成本高達數十億美元;待技術膨脹期與應用萌芽期,推理AI業務需要增加360億美元的成本。
“不斷增長的AI算力需求驅動AI芯片的開發。”趙立東說。燧原的“云燧智算集群”入選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鎮館之寶”,該集群搭載的高能效AI算力芯片——邃思,可支持超千卡規模集群,旨在滿足生成式AI時代對超大規模算力的需求。
如何實現算力普惠?胡厚崑和趙立東給出的路徑,均是架構創新以及開源生態。“華為深圳鵬城云腦目前算力是1000P規模,規劃到2024年,規模會達到16000P的水平。”胡厚崑表示,“希望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讓算力不再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瓶頸。”
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表示,我國未來將夯實產業底座,圍繞算力、算法、數據、框架等底座技術加大創新攻關,加快推進軟硬件適配,構建從智能芯片到算法框架,到行業大模型的全棧式產業鏈,加快人工智能的產業發展。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大眾商報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互聯網新聞相關服務。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