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7日,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修復學專業委員會第十屆年會成功召開。本次論壇中,李軍主任發表了題為《周圍神經平衡術:移有余補不足——淺談中樞性下肢痙攣癱的外科治療與康復》的主題演講。
痙攣是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流行病學統計數據表明其在脊髓損傷、腦癱、腦卒中偏癱后遺癥等患者中的發病率極高。其中,更是有46%的腦卒中患者在發病第一年內即可出現痙攣。
目前存在眾多痙攣的手術治療方法。常見的有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SPR)、選擇性周圍神經縮窄術(SPN)、健側第七頸神經移位術(CC7)、周圍神經平衡術(SPNB)等。這些術式各有千秋,其中,周圍神經平衡術(SPNB)是李軍主任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大會上為參會專家學者作以詳盡介紹。
周圍神經平衡術由解放總醫院姚建祥教授在1986年首創。在當時相較于其他手術方式有著創傷小、恢復快,肌張力改善明顯、隨意運動功能恢復優越的特點。李軍主任延續姚建祥教授對中樞神經損傷后肢體痙攣的治療理念,在十余年間不斷探索,對該術式進行改良,并大量應用在腦癱,偏癱患者肌張力升高并發癥的臨床治療。
會上,李軍主任詳細介紹了周圍神經平衡術,并與其他術式對比,包括麻醉方式、治療風險、手術創傷、治療效果、住院時間及費用等方面,指出該術式具有其獨特的優越性。再從該術式的適應癥與禁忌癥、手術方法、評價指標來進行全面介紹,并展示了典型病例。
腦癱案例1:
腦癱案例2:
腦出血偏癱后遺癥:
腦梗偏癱后遺癥:
最后從功能和機制兩個層面提出康復理念:通過康復訓練增強肌肉和感覺功能,從而減少痙攣、促進神經再生及中樞神經可塑性。
“手術是根本,康復是關鍵”。李軍主任特別指出手術是為康復創造條件,最終痙攣的治療離不開康復。隨后介紹了周圍神經平衡術后康復治療的總體方案,可因患者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總之,痙攣作為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嚴重影響著患者的工作與生活質量。保守治療無效時往往需要行手術治療,而周圍神經平衡術作為眾多術式的一種,其方法和理念都是先進的。痙攣患者在術后還需加以康復訓練,才可最終達到緩解痙攣、改善運動能力的目的。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大眾商報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互聯網新聞相關服務。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