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年間,團溪華家很窮,并不出名。華聯輝之父華敬齋,常到四川自貢背鹽賣,為人忠厚勤勞,頗深鹽商賞識。每次出鹽,都不甚與他認真。一次華敬齋到自貢背鹽同途中,約距自貢五六十里了,在路上解便,拾到了一包銀子,大約有五十兩上下,他想:我雖然拾到了這么一大筆錢.可是年關了,失主多么焦急,我不能因自已得意外之財,造成別人承受痛苦,是昧良心的事,他毫不猶豫地走到棧房,把事情告訴店主人,等待失主認領。店主入很佩服他答應一、二天不收食宿費。
過了兩天,發現一個人在廁所里慌慌張張的東找西找,口里不住唸著:“我這東西是掉在這里的”!華敬齋叫了那個人來認領,果然說的不差,就交還了。殊知那個人昧著良心說: 還差四、五兩。華敬齋給他講明并無貪圖之意,那人遂勾結地方豪強,硬把他背的鹽折抵。華敬齋找了店主人,店主人很憐憫他,愿借鹽一包與華敬齋,華敬齋表示感激之意,店主人索性借了二包與華敬齋,華敬齋悠然若無其事地背起鹽巴回鄉了。
回鄉以后,華家就在團溪做起鹽巴生意來,他公平交易,恪守信用,顧客很多,生意興隆,時間不長便還清了借,尚有積資。后來命其兒子也營鹽業,生意擴展至龍坪、深溪水,托人經營,逐漸發展至遵義縣城,開設鹽號,由于上繳官稅增多,遵義府、遵義縣均很重視,華家鹽號因此風靡一時,名傳黔北。華敬齋既已富有,便設家塾聘請名師(趙錫齡等)課子,華聯輝、華國英均獲得了秀才,舉人的學位。但均非考試錄取,而是以資捐取的。華聯輝成年,隨父華敬齋經營鹽業和茅臺成義酒坊(成義燒坊)。(原文摘自《遵義縣團溪鎮志》遵義縣團溪鎮人民政府 編纂 2011年6月第1版)
四川總督丁寶楨早先家境貧寒,一次京城會考進士,沒有旅費及路資,丁寶楨先乞求于赤水友人相助未成,后旋在重慶遇見了華敬齋,華慷慨解囊助丁寶楨赴試。丁寶楨考取了進士,做官有政績,升遷至山東巡撫后,慈禧太后又調丁寶楨為四川總督。大約光緒年間,丁寶楨為了酬謝華家,邀華聯輝為幕賓,那時都江堰連年用竹簍攔壩,連年修理,丁寶楨按華聯輝之建議,筑壩攔洪,以求一勞永逸之效。殊知一次洪水造成了很大災難,丁寶楨受撤職留任處分,但丁寶楨并不抱怨華聯輝。四川鹽政是件大事,又流弊多端,華聯輝也向丁寶楨草擬了“四川鹽務管理實施辦法”,并建議施行,丁寶楨照辦,不僅挽回了過去虧損局勢,且獲益頗多。因之丁寶楨政聲益上。接著華聯輝回遵辦理鹽務,開設鹽行,自是華家崛起,富甲黔北。
華氏熱心地方公益,如遵義三中、團溪小學,華氏出力很多,華氏為三中捐款,還從團溪運來木料建校。團溪小學與三中同時開辦,華氏大力資助。華之鴻辦貴陽文通書局與商務書局齊名,對貴州文化頗多貢獻。貴州茅酒、煤礦、印刷,華氏也積極倡辦。團溪人許多是靠華家致富的,貴陽文通書局,童工一、二百人都是團溪人,只要團溪人愿在文通書局的,都可收容,去留不加限制。
原文摘自:遵義縣文史資料弟二十二輯《文化名鎮團溪》遵義縣團溪鎮人民政府編2012年8月第一版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大眾商報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互聯網新聞相關服務。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