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資源稟賦得天獨厚,全市煤炭、天然氣探明儲量均占全國的1/6,是國家大型煤炭基地、煤電基地和西氣東輸基地。在堅決扛牢能源保供責任、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同時,鄂爾多斯如何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如何實現能源城市轉型發展?如何依托于煤,而不依賴于煤?又如何探索與自身稟賦相匹配的發展道路?圍繞這些核心問題,鄂爾多斯市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霍勵平在專題采訪中,講述了鄂爾多斯“破”與“立”的全新故事。
溫暖百座城 點亮萬家燈
數據顯示,2024年,鄂爾多斯市再次傾力承擔國家電煤保供任務5.9億噸,約占全國總量的26.8%,落實區內7盟市及市內各旗區冬季供熱取暖用煤共計1058.6萬噸。
“既然被譽為‘暖城’,鄂爾多斯責無旁貸:溫暖百座城、點亮萬家燈。”霍勵平表示,鄂爾多斯多措并舉開展能源保供。一是積極利用政策“窗口期”加快優質煤炭產能釋放。近年來,已核增88座煤礦,新增產能15370萬噸/年。今年1-10月,鄂爾多斯市煤炭產量達7.29億噸,同比增長5.7%。二是持續推動產能接續發展。今年以來,全市新獲批核準孔兌溝、新街一、二井煤礦3座,新增產能2300萬噸/年,推動已核準的玻璃溝、油房壕、東坪等大型現代化礦井開工建設,長灘、察哈素等在建煤礦項目投產或試運行。三是全力抓好電煤中長期合同履約監管。截至10月底,累計發運兌現合同約3.46億噸,綜合履約率78%,高于自治區整體水平2個百分點,高于山西省3個百分點,高于陜西省13個百分點。四是加快全市智慧能源服務體系建設。截至10月末,全市230余座在產煤礦、100家群礦型洗選煤廠、74座集裝站(含坑口鐵路)已接入智慧能源服務平臺。
與此同時,鄂爾多斯充分發揮火電支撐作用,上海廟至山東、蒙西至天津南2條電力外送通道配套煤電項目全部投運,外送電量規模從2021年的440億千瓦時提升至2023年的近900億千瓦時,年均增長43%。
多種能源互補 多個場景應用
作為能源大市的能源局長,霍勵平豪情滿懷:“如果說傳統能源‘固底板’,新能源就要‘補短板’,多種能源深度融合方面必須‘鍛長板’,才能推動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
霍勵平表示,為了優化結構,全市今年重點采取了五大措施。一是強化電力基礎設施支撐,構建以電力外送通道為主的能源供給新格局,不斷完善電力網架結構。目前已建成以鄂爾多斯為起點的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2條,外送能力1600萬千瓦。正在推進實施3條電力外送通道,爭取在“十五五”期間新增3條電力外送通道,形成“2+3+3”電力外送格局。全市已建成500千伏變電站15座、220千伏變電站80座、110千伏變電站250座,形成了以特高壓引領,500千伏支撐、220千伏支撐、110千伏輻射的供電網絡格局。二是推動新能源高質量躍升發展。打造清潔能源供應基地,重點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防沙治沙光伏風電一體化項目,統籌推進保障性和市場化消納新能源項目,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分散式新能源。三是開展綠電替代行動。制定了《鄂爾多斯綠電替代行動方案》,建設以綠電園區全覆蓋、低碳園區為主體、零碳園區為引領的漸進式綠色園區體系,持續健全完善充換電站、園區微電網等基礎設施,扎實推動重點化工、裝備制造等產業和重點園區用能高比例綠電替代,已為高載能等產業配置市場化消納新能源項目超1300萬千瓦。四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圍繞國家關于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細化提出22項重點任務,對應細化成39個重點項目,率先推動新型電力系統規模化先行先試。目前,已成功打造了伊旗零碳產業園區和鄂旗低碳工業園區,達拉特經濟開發區增量配電網綠色供電、蒙蘇零碳產業園綠色微電網項目預計年內建成投用,達拉特旗1GW“零碳超級發電機組”示范項目正在有序推進。同時,加快構筑儲能實驗實證基地,全市已建成儲能項目21個,總規模99萬千瓦。五是構筑全國氫儲產業高地。積極推動綠氫產業先行區建設,全市現獲批風光制氫一體化示范項目10項,總制氫規模19.02萬噸/年。依托上海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建設,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300余輛,開通煤礦至集運站、化工終端等10條氫燃料電池重卡運輸場景,建成加氫站10座。同時,以“制儲輸用服”全產業鏈建設,構建多鏈互補協同體系,氫能裝備制造項目已落地9個,形成氫燃料電池系統1.4萬套/年、電解槽450套/年生產規模。此外,積極打造新型儲能研發生產基地,全市已建成儲能裝備12.8GWh。
值得關注的是,基于鄂爾多斯風光資源穩定,可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充足,是國家7大陸上新能源基地之一,風能、太陽能開發潛力在1.5億千瓦以上。目前,全市獲批新能源裝機7292萬千瓦,已建成1570萬千瓦,電力總裝機達到5229萬千瓦。推動“風光氫儲車”全鏈條發展,全市建成光伏裝備42.5GW、儲能裝備12.8GWh、風機裝備10GW,氫燃料電池系統超萬臺套,新能源車4萬輛。
“鄂爾多斯市新能源,我們能夠構建超過12種應用場景,涵蓋綠色化工、高耗能產業、裝備制造、智能礦山、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綠色交通、綠氫及下游產業、綠色儲能以及新能源與旅游、生態治理、農牧業、供熱、供冷等領域的深度融合”。霍勵平舉例說,如高耗能產業方面,全市批復綠電替代規模453.5萬千瓦,每年可為高耗能產業提供綠電超100億千瓦時;綠色交通方面,推進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礦山智能網聯采掘、新能源數字陸港智慧物流、零碳無塵智慧物流示范建設,全市新能源重卡保有量超2000輛,占到全自治區的近四分之三;綠氫及下游產業方面,批復風光制氫規模576.18萬千瓦,已建成項目制氫產能1.6萬噸;生態治理融合方面,全市批復光伏治沙項目總規模超3500萬千瓦,已建成光伏治沙工程552萬千瓦,治沙面積超20萬畝,全部建成后預計實現治沙面積超200萬畝;批復采煤沉陷區生態治理超600萬千瓦,建成后實現治理面積超20萬千瓦。
霍勵平認為,在新能源應用場景的拓展過程中,鄂爾多斯市不斷探索新能源的科技創新發展。一是構網型儲能方面。通過構網型儲能配套新能源技術,主動支撐電網電壓、頻率、功角穩定能力,提升新能源項目輸電通道的安全穩定性,有效助力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二是零碳園區建設方面。全市在零碳園區建設碳足跡計量、核算、認證的追溯系統,為外向型、出口型企業提供一條龍服務。三是分布式新能源開發方面。對不符合通網電的農牧戶實行新能源供電系統建設,既解決了全市偏遠地區農牧戶的用電需求,也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電力保障。四是“標準地”打造方面。依托庫布齊沙漠、毛烏素沙地開展“新能源+”項目建設,著力推動新能源“標準地”模式,實現土地“即供即用”、項目“拿地即開工”,扎實推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加速打造能源新質生產力 全面做好現代能源新篇章
著眼鄂爾多斯在能源領域形成新質生產力,霍勵平覺得,要圍繞五個方面進行重點規劃:
一是深化“政產學研用”融合,推動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結合全市煤基能源產業轉型、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戰略需求,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型儲能、生物質發電、氫能、節能環保、低空經濟、能源數字化、智能電網等重點領域積極支持各類創新主體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并推動重大能源科技成果在項目中的實質性應用,賦能能源產業轉型發展。
二是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全市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培育,依托科技“突圍”工程、“揭榜掛帥”等路徑,在新能源、氫能、新型儲能、煤炭清潔利用、智能電網等領域實施一批全方位、全領域能源重點科技研發專項,持續做好重大工程項目培育和儲備,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激發企業科技研發投入積極性。
三是加快推動清潔低碳關鍵技術創新,積極打造創新示范工程。推動一批綠色智慧礦山建設,鼓勵企業在煤炭開發中應用煤礦地質環境精細感知設備、新一代高效智能采掘裝備、煤礦人工智能系統等,通過智能化手段,強化資源利用效率。在煤化工、精細化工、燃煤發電等重點工業領域,支持綠電綠氫原料替代,加快推動數字管理系統等前瞻性信息化技術在傳統高碳工業領域中的數字化應用示范。
四是著力打造新能源產業鏈布局,優化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新能源產業鏈“建延補強”,重點支持風電光伏裝備、氫能關鍵裝備、新一代新能源動力電池等能源裝備制造項目引進和產線建設升級,推動分布式能源應用。積極培育低空經濟產業,加快低空技術在能源領域示范應用。加大對智能電網技術研發投入,推動充電站、換電站、電池回收系統等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五是加強多領域交流合作,重視能源人才引育和創新平臺建設。深化能源領域國內外交流合作,積極打造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際聯合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及產業創新聯盟,實施科學家與企業家“握手”行動,強化技術協同攻關和科技成果在項目中的創新應用。培養壯大全市能源領域人才團隊,搭建產學研融合發展平臺,加快建立面向“雙碳”目標的可持續人才隊伍。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大眾商報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互聯網新聞相關服務。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