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曉玉李曉
隨著近年來節能降耗的深入推進及其新能源汽車迅速發展,動力電池企業變成資本市場“新寵兒”,掌握發展機遇可謂是鋰電產業鏈各方面的一同心里話,但在東風勁吹的前提下,行業對動力鋰電池生產過剩的“當心聲”愈來愈多。
長安轎車老總、領導班子朱華榮明確表示,新能源汽車市場已從以前“少電、沒電、貴電”變換到現在的充電電池生產過剩。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市場通過一路狂飆之后出現增速回落的態勢。預計在2025年,我國所需要的動力鋰電池生產能力為1000GWh-1200GWh,現階段領域生產計劃已經達到了4800GWh。
動力鋰電池進到后半場
近些年,在我國新能源車市場持續邁入井噴式增長,造成鋰離子電池行業投資過熱。
官方數據表明,2022年,國內新能源車全年度市場銷售688.7萬臺,市場份額提升到25.6%,全球銷量占比達到60%。2022年全球動力電池裝貨量超過517.9GWh,同比增加71.8%。用戶量做到294.6GWh,占世界的60.4%。6月9日,中汽協公布資料顯示,1月份-5月份,在我國動力鋰電池總計生產量233.5GWh,累計同比提高34.7%。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動力鋰電池供不應求,各種鋰電池廠積極布局大量生產能力,動力電池企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據統計,近年來,億緯鋰能、孚能科技、國軒高科、瑞浦蘭鈞、蘭鈞新能源技術、比克電池、比亞迪汽車、贛鋒鋰業、盛虹投資控股公司、優貨多弘泰、航空航天鋰電池等多家對動力鋰電池提產。
招商證券預估2022年-2025年全球動力電池銷售量復合年均增長率做到30.4%,2025年中國動力鋰電池銷售量貼近1TWh。
我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邱現東算了一筆賬。據統計,2022年迄今,50多家向社會公布的億元以上的投資項目超出125個,項目總投資費用預算超出1.4萬億,生產計劃超出2500GWh。“如果這個充電電池生產能力從而實現,可以說也是有生產過剩風險。依照3000GWh電池生產能力測算,我們自己的裝貨量應當做到4000萬臺。”邱現東說。
業內人士表示,雖然整體生產能力發生產能過剩,但高品質生產能力仍需求量很高。中低端生產過剩,高檔供應不足的結構性問題在鋰電行業尤為明顯。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首席總裁祁海珅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表示:“電池行業是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的領域,企業內部市場競爭激烈,產業基金遭遇‘比能量效率產品成本’雙向市場競爭。而目前合理布局鋰電池產業項目投資,你得先確立新品牌的定位,保證產品有市場機遇,應用商店應該做精確細分化,專注于搞好一款‘鋰驅動力鋰電芯兼具儲能技術’特性的商品,很有可能有非常大的市場機遇,建立以新能源技術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動力電池將會是標準配備。”
6月9日,贛鋒鋰業老總曾毓群在2023全球動力鋰電池交流會中指出:“承重‘雙碳戰略’發展戰略重要使命的動力鋰電池,正成為全球新舊動能和汽車市場恢復的主心骨。將來5年到10年,全世界降碳中和進到關鍵時期、潛伏期,對動力電池產業交貨效率交貨質量也將明確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曾毓群看起來,動力電池行業已步入了從“是否有”到“怎么樣”的新階段。在他看來,動力電池產業前一半,早已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動力電池產業的后程,是引領市場要求,從有好的,與產業一起邁進高品質躍居發展趨勢的新階段。
“全世界有更多的企業參與到動力鋰電池的跑道上來參加市場競爭;電池產業前一半早已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進到電池產業的后程,要與產業一起邁進高品質躍居發展趨勢。要堅持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理念及其高新科技平等。”曾毓群說。
儲能技術成鋰電池第二需求場景
目前頭頂部鋰電企業的項目重心點依舊是動力鋰電池。但是隨著全國各地動力鋰電池攢機提高變緩,儲能市場進到項目投資視線。
時下,鋰電池大佬都開始將儲能技術視作一個新的業務增長點。在其中,贛鋒鋰業早就在2021年相繼和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投集團、華電集團、三峽集團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提升儲能技術領域的合作。近些年,比亞迪汽車還在參加中國儲能項目的招投標,并取得了好幾個股票大單。
在今年的5月15日,在招待投資人活動過程中,贛鋒鋰業表明,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斷迅速發展,汽車電動化的態勢已經相當確立,伴隨著碳中和目標的實施,動力鋰電池發展方向空間大。除此之外,儲能技術等其他領域電池應用也有很大的要求室內空間。
中銀證券預估,2023年,全世界的動力電池需要量有望突破260GWh,到2025年將增長到625GWh,年平均復合增速有望突破54.9%。高工鋰電預測分析,2030年儲能市場需求量高于1TWh。
添翼數字經濟的中國智庫高級研究員吳婉瑩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表示:“頭頂部鋰電企業陸續進行儲能技術市場布局,表明儲能技術業務流程有非常大的要求室內空間,期待搶占先機一個新的利潤點,以增強公司收入,也為以后動力鋰電池市場拓展打下堅實基礎。而鋰電企業自身具有完善的管理心得、技術以及產品系列等基本合理布局,發展趨勢儲能技術業務流程具備先天性的資源優勢和協作效率。”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大眾商報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互聯網新聞相關服務。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
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